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来源、药方、药材、功效、主治、现代治疗、制法、用量、加减、类方区别、原条文、方歌、辩证、方解、名家论述)
来源
《伤寒论》
药方
(于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
桂枝(三两≈45克/去皮),芍药(四两≈60克),
生姜(四两≈60克/切片),大枣(十二枚≈45克/掰开),
炙甘草(二两≈30克),人参(三两≈45克),
药材
(6味中药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人参)
《桂枝》——药类(辛温解表),药性(温),药味(甘,辛),入经(心,肺,膀胱),功效(发表,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芍药》(即白芍)——药类(补血),药性(微寒),药味(酸,苦),入经(肝,脾),功效(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平肝,止痛)。
《生姜》——药类(辛温解表),药性(微温),药味(辛),入经(脾,肺,胃),功效(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大枣》——药类(补气),药性(温),药味(甘),入经(心,脾,胃),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炙甘草》——药类(补气),药性(温),药味(甘),入经(心,脾,肺,胃),功效(益气,复脉,补脾,和胃)。
《人参》(即党参)——药类(补气),药性(平),药味(甘),入经(脾,肺),
功效(补中,益气,益肺,健脾)。
功效
具有益气养血,调和营卫、疏散余邪之功效。
主治
主治发汗后,身疼痛,或痹,或四肢拘挛、心下痞塞者,脉沉迟者。
现代临床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虚人感冒,误治伤正身冷痛、失血后身痛,产后身痛,剖腹产后高热,妊娠恶阻等病症。
制法
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
用量
每次温服一升(约200ml左右)。
药方/加减
素体阳虚易汗——加玉屏风散(生芪、防风、白术)。
血虚——加当归;
头痛——加川芎;
类方/区别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与《桂枝加附子汤》证均可见于发汗过多;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为营亏筋脉失养,以身体疼痛较突出。
《桂枝加附子汤》为阳虚卫外不固,以汗漏不止为特点。
本方/原条文
《伤寒论》62、发汗以后,出现身体疼痛、脉象沉迟的,是发汗太过,营气损伤,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治。
方歌
桂枝加芍姜参新,一芍生姜三参充。汗后身痛脉沉迟,营血虚亏余邪因。
辩证
本方证是发汗太过,营气虚损,筋脉失养为主要病机的病证。
本方临床诊断应以——身疼痛,四肢拘挛,恶风,舌淡脉沉迟等为辩证要点。
方解
本方简称桂枝新加汤,功能调和营卫,益气养血。
方以桂枝汤调和营卫;
加重芍药滋养营血;
加重生姜宣统阳气;
增加人参益气补虚。
名家/论述
《医学摘粹》:汗泄血中温气,阳虚肝陷,经脉疑涩,风木郁遏,故用甘草补其脾精,桂枝达其肝气,芍药清风木之燥,生姜行经络之瘀,人参补中气以充经脉也。
《尚论篇》:桂枝方中倍加芍药、生姜各1两以去邪,用人参3两以辅正。名曰新加汤者,明非桂枝汤中之归法也。
《金鉴》:汗后身疼痛,是营卫虚而不和也,故以桂枝汤调和其营卫。倍生姜者,以脉沉迟、营中寒也;倍芍药者,以营不足血少放也;加人参者,补诸虚也。桂枝得人参,大气周流,气血足而百骸理;人参得桂枝,通行内外,补营阴而益卫阳,表虚身疼未有不愈者也。
《古方选注》:桂枝汤调和营卫,一丝不乱,桂枝、生姜和卫,芍药、大枣和营。今祖桂枝人参汤法,则偏于卫矣。妙在生姜加1两,佐桂枝以大通卫气,不使人参有实邪之患;尤妙芍药亦加1两,仍是和营卫法。名曰新加者,申明新得其分两之理而加之也。④《医学摘粹》:汗泄血中温气,阳虚肝陷,经脉疑涩,风木郁遏,故用甘草补其脾精,桂枝达其肝气,芍药清风木之燥,生姜行经络之瘀,人参补中气以充经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