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在“皮囊”里自我救赎

拿到《皮囊》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晓“蔡崇达”是何许人也。书面扉页上有他的一系列介绍: 1982年5月27日出生于福建晋江,作家、媒体人、创业家, “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中国新闻周刊》主编。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好吧,我承认是“三联”那两个字突然在我眼前亮了一下。
在火车上读它,在飞机上读它,最后居然边看着孩子边把它读完了。合上最后一页的时候,长长的舒了口气。唉,生活啊,其实就是在这幅“皮囊”里挣扎,选择,做一场彻头彻尾的自我救赎。
有人说“黑狗达”其实就是写蔡崇达自己的,他生在福建的小渔村,清贫的幼年,父亲的离世,母亲对于艰难生活的坚持。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凤凰男”这个词,鸡窝里飞出个金凤凰,正是“黑狗达”这一群人的真实写照。生活中接触过很多“凤凰男”,他可能是你的同事、你的朋友。只要稍加注意与观察,基本可以窥探出他们大致雷同的生活轨迹。他们大多出生在中国某个区域的小村庄里,父母没有多大作为去为他们遮风挡雨,在那个晦暗的童年里过早的看尽人情冷暖,在疯长的年少时光里体会不断的自我反叛与挣扎。挣扎的根本与愿望基本都是一个:逃离。逃离这个小村庄,逃离自己原生态的家庭,逃离那些让他厌恶又不得不每天面对的东西。说不清,道不明,像蔡崇达说的,不知道要逃离的究竟是这个环境还是他们自己?
“黑狗达”离开了小渔村,带着父亲离世的伤痛,母亲的嘱托。他经历了自己人生中的生离死别,也看尽了身边人的离合悲欢。作品前半部,基调一直是灰暗的,淡淡的描述就被他轻而易举的带到了他曾生活的那个旧小屋子,满屋里充斥的都是贫苦生活的悲哀,就仿佛那空气里也漂浮着一种叫做压抑的病毒,每个人都快要被这种情绪占据与传染。何尝不是,一个孱弱的少年又怎能扛得住如此突如其来的变故?读到他的无助时,几次眼眶湿润。善良的人之所以善良,是因为有共情吧。在后半部的描述中,“黑狗达”与他的小伙伴们逐渐长大,他们同样出自于小渔村或是有着类似的生活经历,但是在长成的过程中拥有了不同的“结局”。“阿小与阿小”与他日后的重逢,曾经被认为是天才的“文展“兄尴尬的生活,充满理想的”厚朴“的死。每个小伙伴的身上都有他童年的影子,可是他们却选择了不同的生活,虽然这种选择有时候只是一种被迫。“黑狗达”叹息着,超越着。在他看来,生活就是不断的隐忍,小伙伴们的殊途是对面马路上不断亮起的警示灯。
生活总是艰难的,长成的“凤凰男”们也许早晚会发现曾经遥遥相望的幻影一旦变为现实将要同时接纳的就不再只是那些光鲜。太多之前的经历已经塑造了这幅皮囊,他们也许无法真正体验王菲歌里唱的“一切很好,不缺烦恼”的超然与自在,但正因为这来自于年少的挣扎与日后不断的努力才能给到他最最踏实的生活。
突然想到在第一章他交代“阿太”杀鸡的故事,鸡在垂死的挣扎只剩最后致命一刀。“阿太小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这幅皮囊我们无法自我抛弃,他承载了太多的成长,这些过往有时却变成了魂灵的负担。
阿太说:“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