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自我调节”大类下的“诚信”和“责任心”。

书中解释如下:
责任心,表现出人格完整且对自我表现负责。人们一旦具备这种能力,就可以:
•值得信赖。
•行为遵循道德标准,而且无可指责。
•通过本身值得信赖的特质和真诚赢得别人的信任。
•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能够当面质问他人的不道德行为。
•采取强硬、有原则的立场,即使这样做可能引发他人不满。
•尽职尽责。
•履行承诺,言而有信。
•为达成目标而尽本分。
•工作条理清晰、井然有序,工作认真细致。
值得信赖
职场一直是一个讲究信誉和口碑的地方。一个人的信誉来源于这个人的言行是否诚实可靠。优秀的管理者懂得在工作中赢得别人的信任,就是让人们知道自己的价值和行为准则,知道自己的打算,感受以及保证言行一致的工作方式。他们从不掩饰自己的过失,也敢于在别人面前承认自己的过失。
关于如何打造信赖关系,我之前有一篇《学会这四招信任技巧,成为客户心中不可替代的人》写得比较全面,这里不再赘述。
责任心
在职场里,我们的角色是一名员工,也有可能是一个团队的领导,因此我们有两种角色的责任担当。
员工的尽责
从做员工的角度,可以按“尽力三维”来作为衡量“尽职尽责”的标准。我们先看一个小故事。
一个孩子想搬一块大石头,由于力气太小而很难搬动。他的父亲为了鼓励他,就在旁边说:“只要你全力以赴,石头就一定能被搬动!”但最终孩子也未能搬起石头。
孩子说:“我尽全力了!”
父亲说:“你没有拼尽全力,因为你还没请求我的帮助!”
小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我们可以对“尽力”这样定义:一、拼尽自己的全力;二、想尽自己能想到所有办法;三、用尽外部所有可用的资源。我把这个称为“尽力三维”,凡事从这三个维度都尝试过了,我们才可以宣称“我尽力了”。
我们很容易懈怠工作,轻易就宣称自己用尽了“洪荒之力”,但我们的行为真的符合“尽力三维”的标准吗?
领导的尽责
从我的个人经验来讲,领导更要有领导者的自觉,万万不能以“苦劳”来代替“功劳”。我总结如果做到以下两条,才算是一个尽职尽责的领导:
1)业绩导向,有产出,能打胜仗。领导存在的意义就是带领团队做出业绩,走向成功。没有业绩产出,不能给公司创造价值,即所谓被市场、被客户承认的价值,而只是做老好人,从长远来看,都是在损害组织运营的根基。“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不能带领团队不断攻营拔寨,这样的领导很难说称职。
2)培养人才,赋能人才。一个好的将领也不是攻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一千二)。作为领导不能“不教而诛”(如上篇说的领导),领导需要有领导的胸怀和担当,要有意愿、有方法去教导和培养人才,同时给机会让下属成功。我认为越多下属取得成功,越是对原领导的最大褒奖。
现在有些人猜忌有能力的下属,或者踩着下属的功劳而换取自己的机会,这样的人在职场终究会众叛亲离。
总的来说,从这两方面自我要求“尽职尽责”是非常累的,有必要这么折磨自己吗?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我们走的每一步都算数,如果我们放眼于长远的发展,越早开始我们的积累,我们就越可能收获硕果。
无法回避的“职业道德”问题
在任何领域,职业道德都是成功的基石。提到职业道德,人们便想起了守时、工作严谨、严于律己、尽职尽责等特质。这些都是优秀员工所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
在现代这个人浮于事的市场氛围中,职业道德也是对抗事业威胁的妙招,因为拥有这种特质的员工最能赢得重视。就拿业务代表来说,在公司决定是否留用他们时,个人的职业道德几乎和个人的销售业绩一样重要。
但不容回避的“职业道德”问题,除了上述的表面含义,更有一个特指,就是工作有没有触犯社会道德界限呢?
对于某些工作岗位更是敏感,比如:会议、采购、有重大交易决策权的各级主管等。
前总理朱镕基很少题词,但他却为国家会计学院题写了四个字:“不做假账。”他说:“我希望每一个中国国家会计学院毕业的学生,永远都要牢记这四个大字!”

伦理官员协会曾对美国企业各级员工(共1300人)做过一项调查,他们意外地发现:被调查者中将近半数承认自己参与过不道德的商业行为。
情商往往是被认为“圆融”“无原则”,如果我们向这个方向去努力,那很可能接受一些“不道德”的职场行为和准则,至于是否值得,需要三思。
对于今天分享的“值得信赖”和“责任心”,虽然戈尔曼把它们归入了情商的范畴,但我觉得这其实是当今职场人士的基本功,因此我们要参考之前的“自制力”,更加主动自律地要求自己,为我们的职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延伸阅读:《情商3:影响你一生的工作情商》丹尼尔·戈尔曼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