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事物的反面或弱点往往是事物发展和运用的动力和途径。在《道德经》中,道被描述为柔软、无形、无声、无用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恰恰是道的力量所在。因为这些特点使得道能够适应和融合各种情况,应变自如;强调了在实践中,我们应该以柔弱的方式来应对复杂的情况,以反面为动力来寻找突破口和解决方案,从而实现最佳的效果。

“反者道之动”指的是,当我们遇到阻碍或困难时,如果能够以反面为动力,寻找突破口和解决方案,就能够更好地达成目标。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如果能够以这个困难为契机,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就能够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弱者道之用”则是指,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应该采用柔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软弱无力,而是要通过柔弱的方式来化解矛盾和冲突,达到和谐的目的。例如,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采用包容、理解、关爱的方式来处理矛盾和冲突,而不是采用强硬、冷漠的方式来对待他人,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老子《道德经》里的话是这么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短短一句话,其实蕴含着无尽的妙处。

有人说,这句话如果彻悟的话,那都可以算得上得道之人了。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那这句话究竟怎么理解呢?

道,其实就是事物,万事万物;反,就是道的运行规律;弱,更有助于道的发挥。

反者道之动这五个字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事物永远存在着对立的两种属性,而这两种属性,总是在向它的对立面转化过程中,在临界点返回,循环往复。

举个例子,太阳光在夜晚最弱,经过黎明,清晨,上午,一点点变强,到中午到达最高峰,之后一点点变弱,由最弱变最强,然后又慢慢变弱,这样循环往复。

同样,人也是一样。刚出生的婴儿至柔至弱,到中年则至刚至强,之后到老年,又恢复到至柔至弱,这时又需要我们像保护孩子一样的爱护了。

正因为反者道之动,所以我们要把握好一个"度"字,不必过分强求,岂不知,过犹不及,紧握的沙子更容易流逝。一旦事物发展到临界点,就很容易走向它的反面,所以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天下万物自然生长,都有循环往复的规律,对可见的,有形的事物,我们易于感知,对于无形的事物,我们也要足够重视。

比如一个国家极盛而衰,事业兴旺扩张到极点就会走下坡路。

弱者道之用,道在柔弱的状态下发挥作用。

这里的弱就是不强势,不急躁,不冒进,有条不紊,不卑不亢,顺其自然,只有在这种状态下,道才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

道若不弱,就不能反;道要反,就非弱不可。

历史上朝代更迭,就是因为一个朝代它慢慢变弱了,大明朝就是自己先弱了,才给了山海关外的大清以可乘之机,大清刚开始也很强大,可是到了末期,变得软弱无比,使国家遭受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国土被肆意瓜分的奇耻大辱。凡事正因为会都会变弱,所以才会消失,逐渐变弱变得不合理,就有了被废弃的理由,这就是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任何现象,任何状态都不会永远存在的,一切都是暂时的,都是在过程中的,我们所拥有的,只是当下的一瞬间而已。

"弱者道之用",就是要告诉我们,身居高位要谦卑,平凡普通也不用自卑,我们不必苦苦强求,而应该看开,看淡一些,努力做事,不必强求结果,做就可以了,不必为结果纠结,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坦然面对,欣然接受,不必为过去的事情悲伤,才能更好的迎接和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馈赠。

所谓无和有,无,是不能辨别,无法感知的物质;有,是可以感知和辨别的物质。

有的物质实际存在,但你感知不到,也就是无;同样的,有的物质表面上不存在,但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感知到,那也就是有了。

所以无并不是没有,有也并非是真有。无和有是大道的两种状态,有既是无,无既是有,形态不同而已。

所以老子说:有无相生。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但这里的"无"并不是零,并不是没有,"无"不是任何东西,却可以产生任何东西,比如宇宙万物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宇宙万物是从一片混沌中,由道打破,并慢慢演化而来的,所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无中生有,有了之后,怎样变无了呢?

还是道起了作用,它的武器就是“弱”,比如人的生老病死,世间万物的消失和重生,都由道牢牢把握,“万物最后复归于道”,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也只能是影响,但趋势之所向,人力之所不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