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佛兰德斯的狗》

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126天。


今天分享《佛兰德斯的狗》。

随着“吸猫”“吸狗”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文化标签。人们对宠物的热爱和呵护,可以说上升到了“现象级”的水准。猫猫狗狗不但可以有自己的窝,细心的主人还会专门给它们准备营养餐。当然,季节定制的服装更是少不了啦。

这年头的猫猫狗狗,成为人们用来表达或喜悦或悲伤的心情的表情包大宠,甚至还登上“抖音”“微薄”,摇身一变成了网红。但如果追溯到两三百年前的安特卫普,那个时候的狗和人类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维多利亚时代知名的“爱狗人士”有话说,英国的著名女作家奥维达,在“珍爱动物”这条履历下,她可是硕果累累。她在有生之年积极地保护动物权益,救助过各种各样的动物。最高纪录曾经喂养过30条狗,当然,身为作家的她,也少不了把狗狗写入故事里了。

她的作品《佛兰德斯的狗》就讲述了发生在佛兰德斯的安特卫普城里,一个男孩和一条狗的故事。很多熟知《丁丁历险记》的大小朋友都知道,比利时布鲁塞尔有一尊,专为小记者丁丁和小狗白雪竖立的塑像。

无独有偶,在这本书的故事发生的霍布肯小镇,也有一座男孩和狗的塑像,这就是故事的主角尼洛和帕奇。100多年来,这部于1872年创作的儿童小说《佛兰德斯的狗》被视为经典中的经典,成为许多同名动画、电影和塑像的基础。

从1914年起,美国多次把它改编成电影。1999年,美国导演凯文·布鲁迪再次把它搬上了银幕。根据本书改编的同名日本动画,名列“日本100个最经典的动画场景”榜首。

那么,在奥维达笔下,这只“佛兰德斯的狗”和小主角尼洛究竟发生了什么特别的故事呢?

佛兰德斯是一个历史地名,就好像我们说的“临安”“金陵”一样,大致包括今天的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的部分地区,极具艺术气息的佛兰德斯,孕育了许多艺术家,而鲁本斯就是其中一个。他将佛兰德斯传统绘画中,常见的色彩配置方法,前辈老勃鲁盖尔的创作特点和自己独特的夸张变形结合起来,将民族内容和民族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他画传统宗教节日里人们的狂喜与舞蹈。画雨后天晴的光滟,夕阳西下的余辉,云缝间射出的阳光,云层下低垂的雨幕。甚至在生命的最后的十年里,他仍然不知疲倦地创作了大量光辉灿烂的优秀作品。

奥维达在自述中提到,在自己到佛兰德斯的安特卫普参观的过程中,她深深地被画家鲁本斯的作品所震撼,才有了《佛兰德斯的狗》这部作品。

我们常说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这片艺术的星空是何其灿烂。绘画,建筑,雕塑点缀着这座城市,让它闪烁着璀璨的光芒。但如果这片土地充满泥泞,当你连脚下都顾不及,几乎要陷下去的时候,你还有精力抬起头仰望星空吗。

在安特卫普城附近的,破烂不堪的霍布肯村,一个和姥爷相依为命的孤儿,每天来往在村庄和城镇之间,卖牛奶赚一些零星的钱。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候也会默默祈祷生活变得好一些。但上天开起玩笑来总是不留情面。

姥爷一病不起,在贫困交加的风雪夜撒手人寰,村里起火,他又被全村人怀疑成纵火犯。由于没钱交房租,房东下了最后通牒。这就是尼洛的生活,像一滩烂泥,无人问津,也无从改变。

姥爷曾对他说过的,他对下一辈的期望,就是在同一个地方安稳平静地度过生死。这是一个昔日军官发出的感慨,他曾经走遍世界却什么也没带回来。但尼洛却希望自己也能看看外面的世界。

姥爷常说,穷人必须听上天的安排,坏事会和好事混在一起,而穷人不能做选择。尼洛却说,我认为,至少我可以选择做一个伟大的人那么,何为伟大呢?救赎一只狗算不算呢?

这个同样生活在泥泞中的生命体,从出生到死亡都被人类当作奴隶一样使唤。帕奇年轻的时候,车辕和挽具,货车和项圈是“标配”。为拖车拉货时刻待命是“职责”。咒骂、殴打是“家常便饭”。

当它逐渐老去,身体机能下降后,又被廉价卖给一个酒鬼。运输货物48小时不间断,病痛,身体不适混合着酒鬼的拳打脚踢,差一点儿路边的草丛就要成为它最后的归宿。而就在这时,是尼洛用他的善良和共情救赎了这只狗。

帕奇的“狗生”中第一次有了归宿感,甚至还拥有一张干草铺的床,但帕奇的遭遇似乎也在诉说着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它并非彻底改变了命运,从此成为富贵人家的爱宠。

他仍然坚持这家人分担生活的压力,炎炎夏日也坚持不懈地工作,冬天还需忍受饥寒交迫。虽然穷困的现实很难被改变,但一些人或事的到来,却改变了它对于生活的态度。

对于尼洛来说也是如此,他不但没把帕奇看作劳力和仆人,更把它看成了唯一的朋友与安慰。帕奇就等于他的生命和灵魂,有了对方两个猩猩相惜的生命,似乎脚下的这片土地便不再那么泥泞。偶尔,他们也能够在这座单调空洞的村子里,找到一些新鲜的自然气息,也能在泥泞肮脏的土地上跳起舞来。

一个刚抵达一座新城市的游客,就像一个刚打开一本书的读者。光鲜和明丽是那么夺目,可我们看不见它底下那些生命挣扎的过程,就好像旅行时,我们都会用相机记录下那些极具城市特色的风景。

可是我们往往了解不到另一面,了解不到居住在这个城市里,同样渴望这些美好的人们,那些努力着希望接近星空的眼神是如此真挚。即便这努力很可能是徒劳的,尼洛的星空是他可望不可即的艺术世界,他的艺术天赋是补偿,也是不幸。

这惊人的艺术天才,让他在这泥泞的生活里,闪出一丝微弱但与众不同的光亮。可这惊人的艺术天赋却无处可施,也无人知晓。只有帕奇一直无言地注视着他,理解着他。

帕奇看着尼洛跑进教堂后,总带着呆滞木讷的表情出来。于是它一方面陪他嬉戏,安抚尼洛的心情,一方面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偷偷进入教堂寻找尼洛伤心的原因。

原来只有富人才能看到教堂里的名画,穷人毫无资格,甚至会被赶出去。偏偏那是尼洛渴望已久的作品,他悄悄告诉帕奇,看到那幅画是他毕生的梦想。

帕奇看见尼洛拿碎石,在破旧的废弃木板上作画,为心爱的女孩画肖像,换来的却是女孩父母的警告,你这穷小子,离我家宝贝女儿远点。

帕奇几乎是带着人的情感,去关注尼洛的内心世界。毕竟更多的人只关心尼洛是否准时送到了牛奶,这个月该收多少房租等等。

人类世界太过世俗嘈杂,他免不了会被泼冷水,吃饱穿暖都是问题了,还谈什么艺术和梦想。但在尼洛看来,梦想每个人的权利。他不会因为自己穷苦的命运,就放弃自己追逐梦想的权利。直到安特卫普一年一度的少年绘画比赛,拉开了帷幕。

对尼洛来说,这绝对是一个最能接近梦想的机会。他不但可以借此施展才华,最重要的是冠军可以得到一笔每年200法郎的奖学金。让他到校园里良好的艺术教育。

因此,即使没有优质的设备,高超的技术,尼洛也还是要为了自己的梦想去拼一拼。他省下好几顿饭钱,去换取拙劣的颜料。省吃俭用问房东,买下了一块质量不错的画板,找到一间废弃的棚子,利用窗口射进来的天然光去作画。

但即便这样,尼洛也没获奖,他的人生没有向读者预设的那样发生转机,从此成为大名鼎鼎的艺术家,反而他生活里的各种糟心事儿,仍在发生。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他和自己的爱犬都没能熬过那个冬天。

这样想想,似乎尼洛兜了一大圈,证明了姥爷说的话是真理,穷人真的不能做选择吗。这个故事有一个超现实主义的结尾,在尼罗和帕奇相依步入天堂的时候,天边闪过了一道光。那块圣母画像上的画布被掀开,尼洛在光亮中看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画作。而且尼洛不知道的是,虽然他没能获奖,但评审都被这幅画所打动。

它超越了技法规则的限制,用真挚的情感和忠于自身的画面表达,吸引了专业人士的眼光。他输掉了一场激烈的竞争,却赢得了肯定与尊重。虽然残忍的现实,一步步把弱小的梦想逼上绝路,但梦想之所以是梦想,正是因为它有一个超越现实的存在,并因此得到了彼岸世界的无条件庇护。只要梦想自身不死,贫苦和艰辛就永远别想击败梦想。

尼洛走完了自己凄苦而遗憾的短短一生。除了一直陪伴他的帕奇,上天似乎没有偏袒他一分,但如果我们也曾经历过,这样为了梦想不断努力,直至接近它的过程,一定能感同身受他在临死前,看到画作时的幸福和狂喜。

《佛兰德斯的狗》是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是两个灵魂惺惺相惜的故事,更是一个爱与被爱的故事。尼洛画下了帕奇,将它永远地定格在画面中,成为永久的纪念品。

他的梦想与帕奇有关,他用梦想的形式诉说着他们之间的爱。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的结尾处,敲钟人卡西莫多和吉普赛女郎,合葬在蒙孚贡大坟窟里。两年之后,人们发现这两具尸骨紧紧抱在一起。当人们试图分开他们时,尸骨便化为了尘土。这是雨果笔下对不朽爱情的描述。

在《佛兰德斯的狗》里,最后尼洛和帕奇身无分文,失去了住所,也没能熬过寒冬,他们在圣诞夜里相拥,冻死在雪地。死亡也没有把他们拆散,被人发现的时候,尼洛的双臂紧紧搂着大狗,除非动用暴力才能把他们分开。

因为爱,尼洛把帕奇留给温暖的磨坊,自己却流浪在外。也因为爱,帕奇艰难地在雪夜中,追寻尼洛的踪迹与气味,他们终究要相守在一起。奥维达的《佛兰德斯的狗》不只是写给孩子看的书。它所传递的深邃的爱与同情,它所缔造的对梦想的信念与勇气,足以重构所有读者的精神世界。

相信每个看完《佛兰德斯的狗》的原著或动画片的大小朋友,都会被尼洛的执着和善良打动,也会感动于帕奇的贴心和懂事。佛兰德斯的狗忠于它的主人,它的主人则忠于自己的梦想。脚踏这片泥泞的土地,他们照样能够仰望星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