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不言禄

《古文观止》第十五篇

昨夜读赵孟頫之《道德经》

方知己之薄浅

愈读愈觉背寒

今日稍改笔法

以少嶙峋之感也


图片发自简书App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

  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②介之推 :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

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

⑤怼(dui):怨恨。

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

⑦田:祭田。

8:置:立.

9,诬:欺骗 

10,文:花纹,装饰。

11置:立。

图片发自简书App

  (背景接前面的《寺人披见文公》)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回答说:“责备这种行为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能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介之推偕母归隐的动机和心理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介之推认为晋文公能够重登九五之位,是天命的体现,“二三子”据天功为己有,是贪的表现,无异于犯罪。而晋文公不以此为“奸”,还理所当然地给予赏赐,这就成了上下蒙蔽,他是不屑于效仿的。母亲和介之推有两次对话。第一次是试探性的建议:“何不自己也去求得赏赐呢?否则,就这样默默地死去又能怨谁?”遭到介之推的拒绝,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二三子”所做的不正确还去效仿,罪过更大。而且已经说了晋文公的坏话,就不能再领取他的俸禄。母亲再问说:就算不要赏赐,那么让他知道你有功怎么样呢?介之推又拒绝说,既然都要隐居了,又何必还要这样的名声呢?母亲明白了介之推的意志是坚定的,就表示要和儿子一起隐居。这一段对话写得十分巧妙,既细致入微地剖析了介之推的心理,又不流于枯燥说理:介之推藐视富贵、正气凛然和母亲不动声色、旁敲侧击,都一一跃然纸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晋文公逃难过程中,介之推向来忠心耿耿,曾经割股给饥肠辘辘的晋文公充饥。晋文公回国后封赏有功之臣,独独忘了曾救过他性...
    耑意儿阅读 3,434评论 0 0
  • 他们讲什么,我其实听不懂。然而却有一种能量,让我保持嘴角上扬,不掩饰,不做作,不特意质朴........随意...
    叶落的声音阅读 1,495评论 0 0
  • 雪花,轻飘着,看似很温柔。风肆无忌惮地刮了一下脸,硬抽了一记耳光。零下二十八度的凉钻进鼻孔,仿佛吸进...
    风华争A阅读 4,046评论 0 3
  • 在 YouTube 出现以前,将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上是很痛苦的经验。YouTube 网站简化了上传视频的流程,让任何...
    ty晌午之月阅读 3,596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