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培训比书本贵?

我书柜里买了不少书,虽然说买书如山倒,看书出抽丝,但总是要翻几本。因为书相对其它的学习方式,成本是最低的,所以出来工作的这些年,在工作中遇到自己不懂的,就买相关的书来看。

最近几年条件比之前好一些,所以会参加一些线下的培训,参加的培训多了,往往发现培训的内容和书上的内容相差无几。

但为什么培训的费用比书贵那么多?

我们先来做几个对比: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于2010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定价39元。

有一个同名训练课程,由 Franklin Covey(富兰克林.柯维)公司提供。如果你自己去北京、上海或广州参加《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公开课,两天学费为6000元;

请认证讲师到公司来做内部培训的话,价格是每天4万元,另需每个学习者额外交纳2000元资料费。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于2009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定价30元;德鲁克学院每个季度在北京召开同主题公开课,两天的学费为4800元。

以上只是经典图书与权威培训之间的对比。还有很多名为情商”或“情绪控制”的培训课程,公开课价格为2000~5000元。

但论其核心知识,没有任何一门课程比得上《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或《成功EQ密码》这两本书。

或者,如果你想提升自己或公司相关员工的谈判能力,选一位培训师来企业讲课吧!每天1万~8万元的报价区间,各种选择应有尽有。

但是你要知道,以“谈判”为主题的图书,英文版的数量超过了17000种,中文版的超过了1000种。虽然有不少滥竽充数之作,但世界级的经典作品几乎悉数译介。比如:

《谈判分析》,霍华德·雷法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版。

《谈判力》,罗杰·费希尔,中信出版社,2009版

《活学活用博弈论》,詹姆斯:米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版。

这些书的主题都是谈判:有的薄,有的厚;有的偏原理,有的偏实战;

有的主要面对客户,有的细谈内部冲突……你完全可以针对企业具体需求挑选适合的图书。

而且,其中任何一位作者都比你花高价请到的培训师权威。

企业需求量最大的学习主题还有哪些?领导力?人力资源?客户服务?项目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职业素养?

每个主题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几万元的培训课程,也有售价几十元的图书。

是不是作者们都保留了一些关键内容,在书中不写出来,只在培训时透露呢?就像猫上树的绝招儿不会教给老虎?

不是的。培训和图书所包括的核心知识是一模一样的。

核心内容相同,价格差百倍——难道选择培训课程的企业都是人傻钱多吗?

不然。在高度发达的美国企业和成人教育市场,同样存在这种现象。

企业和个人学习者也在实际经历中发现,参加精心设计的现场学习效果确实比读书的效果好。

好多少?好到值得多花百倍的金钱。

核心内容相同,价值到底差在哪里?

我们发现,精心设计的现场培训往往比自己阅读更有效,主要是基于下列公式中能有效促进学习的因素。

图书=核心知识+书面表达

培训=核心知识+口头表达+X

同主题图书和培训课程的核心知识相差不大,可以消项;根据认知科学的研究,对于同样的信息,通过视觉输入或是听觉输入,差别也不大,可以消项。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

培训=图书+X

由此可见,同主题的图书和培训课程的差距就在于X

X价值多少?

等于参加培训和购买图书的差价。

X为什么这样宝贵?

因为X是真正帮助学习者把核心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的元素。

那么X到底是什么呢?

诺尔斯等教育学家研究发现,对成人学习者来说最重要的学习过程叫作 appropriation。

作为教育学专业术语appropriation常常译作“内化”

内化其实词源上的意思是“挪用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们干脆译作“拆为己用”。


培训的这个过程通过精心的设计,这些课程设计通常包括学习者激活和反思了过往的经验,设想和规划了未来的行动,以及现场的技能演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会被发生在身边的事和人的行为而对自己产生的影响最大。

另外,众所周知的线下培训提供了人与人相互交流的机会,学而无友则寡,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和交流,另外线下培训学习还满足了人的社交需求。就像现在很多的MBA商学院,总裁班这些培训就是如此。

总而言之,学习者参加精心设计的现场学习(如培训)之所以比自己读书更有效,关键在于培训有些因素促进了学习者的拆为己用。

所以,我们在学习时要分辨,哪些学习可以通过书本直接学习的,哪些学习则通过线下的培训效果和价值最高。这样可以更有效的节省学习成本,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这样读书就够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