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幕式结构解析《南方高速》:
【主角】开标致404的陶努斯。他讲述堵车现场状况,组织团队相互帮助,贡献自己的车作为救护车等。
【目标】如何度过堵车的阶段,到巴黎去。
【冲突】时间的变化。虽然时间流逝,不仅人们的精神越发紧张,也出现了维持生计的问题。第一天堵车人们还不太在意,以为是暂时性的困难,但第二天,第三天还在堵车时,人们在每一天堵车的状态中都变得不同,这就是作者设置的冲突,引领我们的情绪也跟着焦急、紧张起来。
【冲击结尾】故事的结局都要有一次重击的力道。当通往巴黎的道理畅通无阻,陶努斯还停留在堵车状态下的生活,还在想着早晨起来分发食物,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但却真实存在过。由此引发我们对于人生的思考,堵车就是一场结结实实的人生经历,在这场短暂的时光中,经历过焦急、失望、困苦、绝望、和希望,都相融交织,缠绕在一起,这就是人生中的复杂情感。这也是真实的生活。
《南方高速》创作时间是1964年,我们现在阅读却能产生深深的共鸣,这就是文学厉害的地方,小说中很多看上去不现实的幻想,反而比现实更现实。作者科塔萨尔生活的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汽车在欧美已经不再是皇室贵族的专用高档品,而是如堂前燕一般飞入了平常百姓家。因此,在通往巴黎的高速公路上就出现了大堵车。
小说开头用“起初”两个字,就把读者带进了高速路上堵车的长龙里。在通往首都巴黎的南方高速公路上,拥挤的车流构成六条盘踞在公路上的长龙。而那些身处在停止呼吸了的庞大车流之中的司机们的无聊乏味,也被作者用平淡的叙述,直观地表现了出来。
“哪怕是不断地发动、停车、急刹车,哪怕永远不能摆脱一挡,也不能摆脱令人恼火的失望,一次又一次地从一挡变成空挡,不断地踩刹车,拉手刹,停车,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仿佛没有尽头。”
我相信每一个在高速公路上经历过大堵车的人,在看到这段文字时都会产生同样的共鸣。一次次带着希望发动汽车,然而还没开几秒,又不得不在前方汽车刹车灯的指引下停下匆匆的脚步。这种焦虑感、无助感,被科塔萨尔很好地用文字展现了出来,具有很强的现实感。
作者从视觉、听觉、知觉、味觉、触觉、嗅觉六觉全方位无死角地展开镜头。
八月的高温,星期天下午,从南方高速返回巴黎的人,堵车了。本以为最多持续一个下午的堵车,接连发生意外,一天、两天…到后来甚至记不清时间,车流几乎没有挪动。
他们被困在高速公路上,于是,生存问题出现了:食物、水、需要照顾的老人和小孩……
遭遇这场堵车、互不相识的人,不得不变成一个小小的社会:有人成为领导者,寻找食物、分配食物、关注老人、小孩的身体状况。在高速公路上,他们开始一种类似“荒岛求生”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有人自杀,有人消失,也有人相爱。
虽然距离巴黎只有几个小时的车程,但此时巴黎彷佛远在天边,无法抵达。
这个故事叫《南方高速》,写这个故事时,科塔萨尔用到了一个幻想元素:时间。小说开头是8月炎热的高温,然后降温,甚至下雪,四季在变换,时间在这场堵车中被无限拉长。
科塔萨尔说:“在我的设定中,人物对时间的流逝并不觉得吃惊。我的目的是想看看自己能否想象得出,人类社会在异常状况下是如何形成的。”
.
故事中的人们陷入困境后,“人类社会的各种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都慢慢地浮现了:崇尚正义和公平的人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有人理所当然地把水和食物藏起来独自享用。”在这场堵车中,一个新的人类社会形态正在形成。
【主题】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了阿根廷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并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深刻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各种困境和问题。
【写作技巧】作者运用了引人入胜的手法来呈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技巧是对比和隐喻。
【读者体验】作者把堵车事件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拟人化描写,读者体验到真实的人生状态。
【细节刻画】如果把堵车当作一场人生经历也不为过,实际上我们在《南方高速》中确实看到人生,看到生活的多面,也看到人性中复杂与幽微的一面。
面对困难选择逃避的人。弗洛里德上的司机逃走了,第一天堵车他叫嚷得最欢,后来沉默不语。他夜间逃走,带走了一只行李箱,把装满衬衣和内衣的箱子扔在车上。
撒播谎话的人。在堵车的过程中,不停地的有人传来关于堵车事故的新消息,有的说,车辆相撞出现了交通事故;有的说,坐满乘客的机场大巴翻车;还有的说,一定是发生了严重的交通事故,否则道路也不会瘫痪至此。但这些,都是谎言。
不遵守秩序的人。在人们组队分工去寻找饮用水时,一个小伙子将装满水的水壶藏在夹克衫下,独自喝水被撞见,404上的陶努斯给了这家伙两记耳光。
谈恋爱的人。404上的陶努斯和王妃上的姑娘在堵车的“绝望”境地中寻找相互慰藉的感情,直至堵车结束,陶努斯还在期许能与王妃上的姑娘继续堵车时发生的爱情。
乐于助人的人。404上的陶努斯把自己的车腾出来,给一对体弱多病的年老夫妇当救护车使用。两个小伙子,自制一面小红旗挂在404的天线上。
在这场堵车中,我们看到各色人,也看到他们的心理状态,以及行为表现,让我们看到人性复杂幽微的一面,也看到善意的一面。这些,都被科塔萨尔表现在小说人物刻画的细节中。
2、
科塔萨尔作为短篇小说大师,他的写作技巧被许多作家研究和借鉴。
《售棉大路》写于1983年,那时莫言刚刚26岁,血气方刚,文学创作刚刚起步,据莫言自己讲,当时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因为为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语感而苦恼,读了阿根廷作家科塔萨尔的《南方高速公路》才找到了突破口,一气呵成。
《售棉大路》写的是改革开放后农民卖棉花的故事。单身的杜秋妹、军人家属腊梅、年轻的车把式和年轻的机手。因为售棉时排队相邻,4个人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首先是机手随地小便,惹怒了打抱不平的车把式,然后是杜秋妹发现了机手的棉花着火,帮忙救火,感动了机手。最后是杜秋妹和腊梅互相安慰鼓劲。大雨到来之前,4个人已经成了好朋友,杜秋妹和车把式还产生了朦胧的爱情。两天两夜的售棉之路,曲折而又圆满,仿佛经历了一场人生的嬗变,人物和场景的刻画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是莫言早期的小说作品,《售棉大路》走的还是现实主义的路子,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小说结构,都很老实。也许正是这种扎实的功底,为他后来的文学事业奠定了基础。
莫言说,他的创作是有几个阶段的,1984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之前,已经发表过十几个短篇小说大都是模仿之作。为此,网上有一个读者说,《售棉大路》是“抄袭”了阿根廷作家科塔萨尔的《南方高速》。
莫言在讲课的时候多次谈到,几乎没有人是一下子就会写出很成熟的作品,大多数作家刚开始时都是模仿,包括鲁迅先生,他的好几部作品都可以找到模仿的原本。
写《售棉大路》之前,莫言已经发表了三个短篇小说。尽管已经开始发表作品,但是一直找不到语言感觉。构思时想得很好,但写出来就不是那么回事,连自己都觉得假。怎样才能摆脱学生腔调,使写出来的东西有说服力?要找到一种语感,找到语感,几乎就等于找到了小说。好的小说家的语言都有一种说服力,即使他说的是超出现实以外的事情,但由于他的语言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读者就不去追究他的故事是真是假。
比如卡夫卡、马尔克斯、蒲松龄等人的作品,大家知道这些故事是假的,但依然会津津有味地读下去。莫言读《南方高速公路》时,感到这篇小说的语言有一种摧枯拉朽的势能,就好像一条大河开了闸口,河水滚滚而下。莫言非常喜欢,反复阅读,拿起笔就写《售棉大路》,他说:“故事虽然是我的,但语言的感觉是人家的。”
尽管模仿、借鉴是大多数作家的必经之路,但一个作家不应该停留在模仿的阶段。他必须千方百计地发现自己的个性,这个性不仅是指语言的风格,故事的类型,构思的方法,也包括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人物类型。
我们也应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