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围成一圈,欣赏着喷泉表演。背景音乐是莫扎特的交响曲,可是太模糊了,听不大清楚,只有在高潮的部分,才能感受到管弦乐齐奏的辉煌的气势,也在这时,池中的喷泉喷出三注最高的水柱,挺到四楼的高度停下,水珠四散,像天女散花一般,肆意地落下来,小朋友们的惊叹的尖叫声从池边传来。
我坐在喷泉池边的咖啡馆里,像品醇香的白酒一般,咂摸完了苏联作家帕乌斯图夫斯基的代表作——《金蔷薇》的最后一句话。
书看完了,一场美的旅程也就即将结束了,内心充满了不舍。我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再次回味这趟完美的旅程。可是,我的才气支撑不了我想要的表达,除了落入俗的无力的形容词的空洞外,还能有什么办法呢。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我是哑巴喝蜜汁,有甜道不出,痛苦是一样的。
说来奇怪,近来读的书,很多都和最近的兴趣有关。这段时间特别留意如何写文章和欣赏艺术,结果最近读的几本书都有涉及到,要知道这些并不是刻意为之的,是无意中的邂逅。比如《金蔷薇》这本书买来后连塑料封皮都没撕掉,在书架的角落里已经摆了很久了,前几天在无意中看到,没缘由的拆开看一下,结果就像磁石一样,吸引我一直读下去。
开始以为是一本描写爱情的小说,没想到是“一部总结作家本人的创作经验、研究俄罗斯和世界许多大作家的创作活动,探讨写作上一系列问题的散文集。”——译者语。人生中有些事情就是这样,刻意而为不如无心的邂逅。
概括之,如译者所说,本书“娓娓而谈,清新隽永,对作家如何培养观察力、提炼素材、锤炼语言、丰富知识等等都有独到的见地,对想像的必要性,细节描写的功能、人物性格的逻辑性以及灵感的由来等等也作了深刻的阐述。对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亦有所探讨,且旁及天文、地理、气象、地质、植物、海洋、光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给人以信笔拈来,皆成文章之感。”
“全书共十九篇,每篇分别以诗情画意的笔触阐发一个或若干个有关文学创作的问题。”这是译者的总结,没错,它是本书要达到的目的。但它不是空洞的说教和理论,若把读书看成是旅行,那么本书的每一篇都是旅行里的奇观,每一篇都让人流连忘返。原谅我的词穷,除了“美”,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了。
读完这本书,仿佛感觉到三十多年白活了,对于“美”的发现与欣赏我是那么的匮乏。对于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和人类绘画的光与色、诗歌语言所特有的新鲜性和容量、建筑的和谐对称、雕塑线条的清晰分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这些所有的一切所蕴藏着的美,通通迟钝,想来是多么可怕与无知。
本书谈的重点,写作,亦是如此,只有扎根于生活,才不会枯竭,就像大树只有扎根于土壤,才能枝繁叶茂。
“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在生活中发现美,“用生活最大限度地充实自己”,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既然生而为人,就要好好地利用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感、去想,去融入生活中。去发发现美、欣赏美、融入美,用美丰富自己的生命。
走出咖啡馆,窗外,太阳的余晖洒在交叉的高架桥上,黄澄澄的,像两条相交的金色的虹。我要再读一遍《金蔷薇》,立刻,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