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 1915—2016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当代认知心理学取向的主要代表之一。
一、背景
191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
1941年获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在艾森豪威尔总司令部从事心理学方面的工作。
1945年返哈佛大学。
1952年升任教授。
1960年协助正式建立哈佛大学认知研究所,并任主任。
20c60s 领导课程改革运动
1963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1965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还为总统府和政府部门担任过教育工作。主要理论成就有布鲁纳学习理论。
1972年任英国牛律大学瓦茨实验心理学教授。
1979年返哈佛任客座教授。
1981年又任职于纽约市新社会研究学院。
1994年总结教育心理学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二、师承和队友
认知派:皮亚杰、苛勒、托尔曼、奥苏贝尔、加涅
三、对手
行为主义
四、代表作
《思维之研究(A Study of Think )》(1956,与人合作)
《教育过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1960)
《论认识(on Knowing)》(1964)
《教学理论探讨(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1966)
《认知生长之研究(Studies in Cognitive Growth)》(1966,与人合作)
《教育的适合性(The Relevance of Education)》(1971)
《超越所给的信息(Beyond the Information Given)》(1973)
《儿童的谈话:学会使用语言(Child's Talk :Learning to Use Language)》(1983)
《心的探索(In Search of Mind)》(1984)
1994年 总结心理学发展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五、核心观点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1 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2)学习包括三个过程
学习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知识的获得、转化、评价。这三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
获得:学习活动首先是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可能是以前知识的精炼,也可能与原有知识相违背。
转化:超越给定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合新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
评价: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通常包含对知识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2 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由于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学科结构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是学习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因此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让它成为教学的中心。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①动机原则:所有学生都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
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②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符号三种表象来呈现。
③程序原则:教材的难度和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必须针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及认知表征方式,作适当的安排,以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前后衔接,从而产生正向学习迁移。
④强化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反馈使儿童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并使他们逐步具有自我矫正、检查和强化的能力,从而强化有效学习。
3 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学习)方法。
发现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因此,教学要尽可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要尽可能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发现者。
发现学习的特征:强调学习过程、直觉思维、内在动机、信息提取。
发现学习的作用:提高智力的潜能、有助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化、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探索的方法、有助于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评价发现学习:
优点,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调动学生内部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利于学生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缺点,费时费力,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化的知识。
布鲁纳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贡献:
克服了以往学习理论由动物实验结果推演到人的学习的种种缺陷,直接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下学习各种知识的活动提出了学习与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和认知过程的形成。注重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内在动机、独立性与积极性在学习中的作用。
不足:
完全放弃知识的系统传授,夸大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忽视了知识学习活动的特殊性。
他认为“任何知识都可以按某种特定的方式交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运用范围有限:学生主体方面适合者较少;学科领域方面不适用文学、艺术等以情感为基础的学科;执教人员方面对教师要求很高,很难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