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今天再来分享一下对”做自己“的思考。
以前只要一提到“做自己”,我会把它和“自私”划上等号。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想,可能跟我接受的普鲁士教育有关吧,父母、老师、亲戚朋友、上司,他们只会告诉我,要合群、要守秩序、要重规则...
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吧。
当我刚进入到公司工作,公司为了保证效率的最大化,会给我设置一个角色。
这个角色更像是一种”人设“,为了“生存”,我必须努力扮演好这个角色,
虽然有时候某些事情不是出于我的本意,但为了保证团队协同与工作效率,我还得按“规则”办事。
慢慢地,我接受了“角色化“的管理,我也认同了这个角色背后隐藏的是边界与规则:
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角色早就规定了一切,甚至我都无需过多思考,只需按角色办事就行。
于是,“做自己”是不好的,是损害团队利益的,我应该先考虑别人的感受,这些就成了我潜意识里的“真理”。
最终,我习惯了角色化思考,从而放弃了对一个真实、完整、鲜活的世界的观察,甚至怀疑自己,那个真实的自己是无法被别人接纳的!
02
—
还记得,电影《黑客帝国》的情节发展吧:尼奥服下了红色药丸,拔掉了虚拟世界的插头,回到了真实的世界,得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清明。
当然,我所在的世界可能没那么戏剧化,但我不想扮演NPC,我不想被人牵着走,同样需要拔掉那个控制我的”插头“,重建内心的秩序,理解清楚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
而且,"寻求别人的认同去做事“和”为了自我的追求去做事”,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我做事一味地寻求别人的认同,我就很被动。我必须要迎合别人:凡事有交代,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我会焦虑:结果没有达到预期怎么办?我会内耗,我的能力怎么这么差?
为了结果,我不再享受过程。我甚至会忽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内心真正的声音,逼自己就范。
而如果我是为了自我追求去做事,我觉得,过程比结果重要,做“正确”的事更重要
我是不是变强了,只是一个顺其自然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更多地思考如何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分享给别人。
还有我觉得吧,既然人生的时间是有限的,那么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想办法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能让自己活得更好,而不是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无穷无尽的内耗和纠缠不清的关系中。
将军赶路,不打小鬼,欲成大树,不与草争!
03
—
最近我还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自我的成长和发展,仅仅是基于“被人驱动”,那么随着外力的减弱或消失,由其带来的驱动力是不是也会随之减少或消失?
对于这个问题,我当下的答案是这样的:
自我的成长不应停止,一个有志向的人一定会提前布局,找到自己独特的使命。
以企业发展来举例:一个优秀的企业在成功解决了当前的问题之后,一定会在战略方面下功夫,
比如,描述未来的愿景,明确使命与价值观;比如,统一目标,倡导“站在后天看明天”的理念;
这其实就是成长与发展的底层逻辑:
专门花时间去思考目的与意义,想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主动转换驱动力,从“被人驱动”向“自我驱动”转变。如果我把自己也看成是一家公司,其自我成长的底层逻辑也是一样的:
要想做成一件事,我就得在想清楚目的与意义上多花时间,
虽然在成长的初始阶段,通常需要靠痛点驱动,但这一定不是全部。
最终让我走得更远的,一定不是那些让恐惧消失的痛点问题,更是那些让我充满热情、不知疲惫、魂牵梦绕的个人使命。
而我当下的使命是--我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创作者。
因为,自己创作出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能决定可以连接多少人、能影响多少人、会有多少人可以跟随我,能产生多少杠杆效应。
所以,我爱打游戏,那我就应该去想:“我是不是应该制作一个通关视频,把它发布到B站上,让更多的人看到它!”
我喜欢读书,并且读了书后,我还会有很多思考,那我也应该去想:“我应该把这些思考都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PO到小红书上,说不定对别人也有帮助呢?”
一旦我试着从平时的兴趣爱好中去取材、构思、加工和输出,让自己去经历从想到做的整个过程。
那我的角色就完全不一样了,我真正成了一个“创作”者:
我像是主动在“玩“一种更好玩、更有趣、更高级的“游戏”,自然,你也会”享受“到一种更高层级的快乐。
04
—
最后,总结一下:
如果要让我总结一下自己这几年最重要的突破点,应该是我认知到了"做自己、向内求”这个逻辑。
随波逐流、刻意求认同,容易陷入焦虑和内耗;
做自己,向内求,人生体验更加精彩。
懂得这个道理,慢慢去实践起来,就会缓解自我内耗的问题!
就像有句话说得那样:一个人真正的高光时刻往往来自于自我追求的实现。
若能战胜心魔,就如同打开了通往更高阶段的生命地图,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