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在轮下》:被车轮追赶的人生

文/z小秘秘

虽然前不久刚刚读完另一个版本的《在轮下》,但当再次读完这个悲伤的故事,依旧难以轻易抽身。因为小汉斯的经历和遭遇在日常生活中是如此随处可见,大多数的人何尝不是在过着一种被车轮追赶着的人生?

少年汉斯,因其聪慧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厚爱”。父亲、牧师、老师和校长无一不对他寄予厚望,在无形之中给他施加压力,逼迫他要努力、上进,否则就会被车轮碾轧,再也无法追赶上。即使好不容易有个难得的属于自己的假期,却也被要求应该抽出时间来学习。因此,汉斯不得不放弃那些他曾珍视和喜爱的乐趣。

在神学院里,汉斯难得结识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朋友海尔纳,同样也受到了来自校长和老师们的阻拦。因为海尔纳是一个在他们眼中彻头彻尾的坏学生,一个彻底偏离轨道的人。而教师的职责、国家托付给他们的任务,就是要遏制和铲除年轻男孩原始的粗野本性和欲望,必定要严加管教,使其成为中规中矩的、稳定的社会人。

当汉斯想要顺从自己的意愿去玩乐去交友时,每每想起父亲,不自觉就会想起他那失望或生气的脸。在这种情形下,愧疚和自责又卷土重来,催促他要极力回归所谓的“正轨”。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一次次显现成了他不经意的头痛,他不断追赶,倒下,又一次追赶,倒下,最终终于不堪重负,变成了一个失去生活目标和动力的不中用的人了。

但年轻的生命总会有活下去的希望。

跟随着汉斯重游童年,可以看到汉斯试图从过去重获力量的努力;偶然的恋爱也让他再次感受到了对自己强有力生命的感知。但这突然的,汹涌的情感使这个年轻人惶恐又不安,他转过身,却发现身边无一人可以求助。父亲、老师、牧师,一张张全都是希望他成才的脸,竟无一人能窥到这个年轻人除学习以外的困惑,更指望不上能从他们那获得任何安慰了。

我本期望黑塞能将这个故事描绘成汉斯最终突破桎梏,实现自我救赎的故事,但黑塞偏偏将其悲剧化,更放大化了汉斯的痛苦和悲哀,也让故事读来更让人无奈和警醒。

在学习任务之外,在工作任务之外,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去考虑和关注个体人本身,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而不仅仅是只关注轨道本身?我们不该只过那种被车轮驱赶着的人生,“只留下一根意味着它曾经来过的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