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辉友送我的书《万万没想到》。是万维钢老师写的,以前在得到上听过他的一些文章,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让大脑翻墙,跳出隐藏在常识中的思维陷阱,我开始看了“反常识思维”,别想说服我!当然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写了47页,怪不得我看了很久。总结了几点如何利用一万小时定律成为专家?
归根结底四个字:“刻意练习”。
一、只在学习区练习;
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
脱离舒适区,需要强大的意志力,甚至是一种修炼。
例子:1.巴菲特每天都学习,阅读,只投资自己懂得领域;2.乔布斯做手术后仍然坚持每天散步,而且每天都会给自己一个制定一个更远的目标。
二、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就是掌握套路,刻意练习就是在大脑中建立长期工作记忆的过程。两种套路,艺术家要采风,棋手要打谱,律师要学案例,政客要读历史,科学家要看论文。
1.用什么方法才能迅速地把技能套路“长”在身上呢?关键在于两点:
A.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
B.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
例子(1)基本功:体育和音乐,功夫在诗外是错误的,中国大学的文学系从来没有培养出一个像样的作家,复旦大学2008年引进严歌苓和哥伦比亚学院文学写作系的系主任舒尔茨教授夫妇给学生上创意写作课。
(2)钢琴课上的“哈农”是必练习曲目。
2.重复!重复!再重复!
(3)英语老师纠正发音,有针对性的模拟各种情景下的对话,包括一般闲聊和正式演讲。
(4)丘吉尔对着镜子练习演讲。
3.高度针对性
想学什么就应该练习什么,我们追求的就是把特殊的技能的特殊神经网络“长”在大脑之中,别的都不必管。
(1)“莫扎特效应”(听莫扎特音乐可以提高9分智商)不存在。
(2)看“小小爱因斯坦”视频有助于提高三个月到三岁孩子的认知能力,这个实践下来是错误的结论。
(3)搞科研的最好办法是尽快找个实验室进去跟着干。先做一些处理数据之类的打杂的事,给导师和师兄当个学徒,慢慢耳濡目染之下就知道怎么做研究了。
重点:想要掌握一项技能,要像运动员一样,需要不停地练习实战动作,不停的比赛,而不是不停地看录像。
三、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1.考试和测验就是及时反馈。数学和编程就是及时反馈。
A.你研究的东西所在的环境必须非常规范,以至于这个东西是可以预测的;
B.通过长时间练习,人可以掌握这些规范。
(1)老师的作用:因材施教,及时给学生反馈。网上教学视频就是缺少反馈。
(2)学徒制:华为的管理模式。
2.一个好的教育系统应该让学生干什么呢?至少应该做到以下这些事情:
A.自己调研相关知识;
B.独立或者跟人合作完成项目。
C.到相关企业实习,把知识用上。
D.写论文。
但是现实中大学只有简化了的考试,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才开始“学徒制”。
四、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集中。
1.刻意练习不好玩,学习时间并不等于用功。
(1)到底哪些学习因素与学习成绩有关:
A.以往学期的GPA,高中成绩、大学入学SAT考试成绩
B.上课出勤率
C.学习计划
D.学习环境
E.课外工作的时间
F.参加聚会的时间
2.现在很多学生都觉得必须要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学习,结果跑到图书馆,却戴着耳机听音乐学习,事实证明效率并不高,应该放下书本专心听音乐才对。
3.单独练习是最困难的也是最不好玩的活动。但是真正决定你水平的不是全班一起上的音乐课,而是单独练习。
(1)练习与娱乐
《娱乐至死》书中说道普通观众只能记住电视剧中20%的信息。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时候的疲劳周期只有8分钟。
技巧:
(2)如果想学点知识,最好的办法是找本书——最好是正规的教科书或者专业著作——然后老老实实的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坐下反复读,而且还要自己整理笔记,甚至做习题过得反馈。如果你坚持不了八分钟,你不适合学这个。
(3)练习需要重复,而重复一定不好玩。教育需要全面,而娱乐一定只关注其中好玩的部分。所以娱乐跟学习必然是不相容的,如果你是在娱乐,你就不是在学习。你可以用娱乐的手段号召人去学习,但是娱乐本身绝对不是学习。
“寓教于乐”是个现代社会的发明,从来没有哪位古代哲人认为应该寓教于乐。
五、谁愿意练习一万小时。
1.每一个神童背后,都有一个能豁出去让自己的孩子猛练的父亲。
莫扎特、马友友、郎朗,这些音乐天才的共同特点就是他们从小就在父亲的监督下学音乐,甚至可以说父亲是他们成长中起最决定性作用的人物。周杰伦是在母亲的督导下苦练钢琴的。
2.孤注一掷
(1)体育、音乐和表演,都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事情,明星的背后是无数个失败的垫背。
(2)在阿根廷、巴西、葡萄牙和英国这些传统足球强国,只有不太富有的家庭的孩子才从小就把踢足球当做此生追求。
(3)真正使得乔丹成为巨星的“素质”,是对失败的痛恨。
(4)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行?
缺乏有效的竞争,又拿着高工资,中国球员当然没必要太拼命。最重要的是;外籍教练对中国队有一个共同的评价是中国球员缺少强烈的取胜欲望。
(5)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学习更好,你可以尝试更功利一些。
奖励机制应运而生,有效的刺激,“要我练”怎么也比不上“我要练”效果更好。无论如何,设定一个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并且按照这个目标努力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3.兴趣和基因
研究者对学生做了关于学习动力和学习办法的调查,调查的项目包括以下几项:
A.内在动力:你是否纯粹因为喜欢数学而愿意在数学上多花时间?
B.外部动力:来自家长的压力,对好成绩的追求。
C.学习方法:你靠的是死记硬背还是深入理解,你是否能把数学知识用于日常生活。
结论:
(1)真正决定一个学生进步幅度的不是智商,而是内在动力和学习方法。启蒙老师有一个共同的本领:他们非常善于调动孩子对钢琴的兴趣。他们能让孩子一上手就爱上这个乐器。
(2)科学家对同卵双胞胎进行兴趣和基因的研究。
几十年下来,科学界的共识是,先天因素远远大于后天因素。任何一种能够测量的心理特征,包括智商、兴趣爱好、性格、体育、幽默感,甚至爱不爱打手机,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天生的。
(3)针对一个两岁儿童的研究发现,越是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基因对孩子的影响越大;越是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越大。大概是因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得不到充分发展的环境,而富裕家庭的孩子却可以天高任鸟飞。但是成年以后所有的孩子都有可能发挥自己的能力。
所以,一个人爱好干什么,喜欢干什么,能死心塌地的在什么方向刻意练习,基本都是天生的。基因决定喜好,喜好决定我们追求什么。
(4)例子达尔文的父亲想让他学医,但是他喜欢观察鸟类,喜欢地质学和自然史。当然当时有出海远航的机会,可以接触到最新的生物和地质理论给达尔文提供了便利,在中国就实现不了了。
最终:寻求适合自己兴趣的环境,把自己的基因发扬光大——这难道不就是进化论告诉我们的人生的意义?
以上是我学这一章的总结,刻意练习需要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调整计划安排,提高效率。"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天道酬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朝着自己既定的哭走,到达终点没有什么问题的,加油,小雪同学,恰同学少年,正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