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与判断》第二章读书心得

“小可今日权居此位,全赖众兄弟扶助,回心合意,共为股肱,一同替天行道。如今山寨人马数多,非比往日,可请众兄弟分做六寨驻扎。聚义厅今改为忠义堂。”
——《水浒传》第五十九回 公孙胜芒砀山降魔 晁天王曾头市中箭

这是晁天王死后,宋江坐上梁山泊第一把交椅后说的第一句话,也是梁山悲剧的开始。明明是打家劫舍的营生,却要喊出替天行道的口号。为什么?因为宋江产生了认知不协调

所谓认知不协调,就是自我感知与行为不一致时产生的不协调感,这种不协调感反过来又会促使人们做出行动来消除它。

宋江本是县城里的小吏,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忠君爱国。他也一直以为自己是善良正义的化身。但是为了江湖义气,他还是杀了自己的情妇。虽然阎婆惜并非善类,但宋江终究变成了杀人犯,落草梁山泊。

占山为王,打家劫舍的营生,与宋江忠君报国的感知产生了明显的冲突。这种冲突不解决,只能人格分裂。为了保持一致性,宋江幻想出来一个事实:皇帝是英明的,只不过奸臣当道,我落草不过是为了锄奸,最终目的还是要报效国家,替天行道。

这种情况,书中称为:决策前不协调,也就是用行动来解决认知不协调的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叫做决策后不协调。其实就是在做出行动后,通过调整自己的感知来解决认知不协调的问题。除了书中的例子外,我们中国人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传销。

一般来说,刚进入传销组织的人,都是会产生怀疑或者抗拒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洗脑,大多数都会主动参与其中,欺骗自己的亲朋好友,并且认为自己都是在认真的做“事业”。之所以会这样,除了组织者用美好蓝图进行洗脑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投入的精力、时间和金钱越多,就越相信自己做这件事情是对的。

所以,不仅仅是态度会改变行为,而且行为也会改变态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