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口述贺兰山东麓历史的奠基人

何为匠人?不在于时间、不在于经验而是这件事已经成为了他的信仰。

◇ 72岁的王奉玉老爷子说起往事依旧感慨不少

贺兰晴雪酒庄种植师、迦南美地酒庄庄主父亲、前自治区葡萄产业协会秘书长......这位72岁的王奉玉老爷子更愿意被称呼为贺兰山东麓产区的探路人。

28年前,李华让我播下了这颗葡萄酒的种子

80年初,刚从法国留学回来的现西北农大教授李华为了推广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来到宁夏。王奉玉作为自治区科技厅农业科技的负责人与李华一起考察产区,并共同参与到宁夏第一瓶干红葡萄酒的酿造。

在当时贺兰山东麓产区仅有一家玉泉营酒厂,种植经验缺乏再加上资金困难的问题,葡萄酒产业发展极慢而且不受重视。李华的出现也并没有直接缓解产区现状,但却深深地影响了王奉玉。

我和贺兰山东麓产区,我和贺兰晴雪

◇ 贺兰晴雪最强铁三角,种植师王奉玉、庄主容建、酿酒师张静(从左到右)

2005年,王奉玉和容建(贺兰晴雪酒庄庄主)临近退休前成功向国家科技部申报了《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科技示范园》星火计划项目。就这样,被戏称为两位老人和一个小姑娘的酒庄落地在贺兰东麓脚下,名为“贺兰晴雪”。王奉玉负责酒庄葡萄园种植和管理,正好退休这一年他60岁。

贺兰山东麓的风土就是2005年

那天被风刮落到土里的那盆面

◇ 两位老人从黑发变成了白发,酿酒师张静也从懵懂的小姑娘变了孩子的母亲。

在2015年“一带一路风土复兴国际葡萄酒文化研讨会”,王奉玉作为产区代表上台发言,描述了他心中贺兰山东麓的风土。“地里刚忙活完,就在屋里下了一锅面,看屋外刮大风就出门去葡萄园里看看,葡萄藤被刮倒了不少。等再回屋的时候,连锅带面都被刮到了土地。这就是贺兰山东麓的风土”。

虽然读起来像段玩笑话,可这对风土不精准的描述,却让老爷子为此坚持了30年。

这脚下不大的葡萄园就是最好的作品

200亩葡萄园,每年控产100吨葡萄,产5万瓶酒。

这三个数字被王奉玉称为目前贺兰山东麓产区最能酿出精品葡萄酒的酒庄规模。从2005年到现在,不管贺兰晴雪获得过多少大奖,从未扩张过葡萄园面积。只有顾好脚下三分地,才能保证酒品质。

72岁的老爷子依旧自己亲自下地干活

如今72老爷子已不再经常下地干活,几十年的经验足以支撑他的判断。出土时施多少肥、浇多少水,一根藤上留几串葡萄,每天去葡萄园溜达一圈他心里都有数。

◇ 贺兰晴雪酒庄已结束了2016年的冬季埋土

贺兰山东麓已不是这些老一辈的时代,和西夏王共同成长的他(她)们,已为这百年基业垒下了最坚固的根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法律」 2004年,宁夏自治区印发《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原产地域保护管理办法》,成立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原产地域保护办公...
    水or茶阅读 1,495评论 0 2
  • 剥一小碗莲子,入口微涩,味道很淡。这体莹芯苦的小东西,是夏天最后的礼物。 关于夏天最美好的回忆,大概都停留在了小时...
    毛豆六六阅读 3,143评论 9 42
  • 清明时节,淫雨菲菲,淅淅沥沥将近一月不见晴天。红了桃树,绿了柳梢。金色泼黄油菜地,青葱渲染万千山。 景色虽美,但雨...
    陈登云阅读 1,914评论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