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更带你读诗词》读后感

❤️

前两天从广州回深圳,高铁缓缓泊入东莞南站时,我正在读《陈更带你读诗词: 亭亭净植》的第一篇:《别董大二首-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课本诗过于耳熟能详,以至于我们看到它时会因为自以为早就会了而略过。可是,真的会了吗?熟悉带来的会不会是对其中美的熟视无睹?当我们不再细究是否真的读懂了,亦舍弃了体悟那些被精心挑选到我们面前的课本诗的美的机会。

在更更的注释和译文里,我好像第一次感受到,原来这首诗的前两句这么美。

那天是风雪交加的,是色彩昏暗的。她带着我从封闭的高铁车厢穿越回唐朝的某一天,身处开阔的天空下,扑面而来的是呼呼作响、刮得人脸颊生疼的凛冽北风,是纷纷扬扬落到脸上融化成水的大雪。仰头看时,没有现代城市的钢筋水泥,只有蔓延了千里的黄云。于是,两句诗里的十四个字不再是印刷机生产的被嵌在纸页上的黑色符号,而变得有了生命力,争先恐后地摆脱了束缚升腾起来。

“寒云于高空艰难行进,大雁在狂风中出没”。我为这个符号转化为含义,继而转化为我五官上流动的感受的过程而惊喜不已。是啊!在这段赋予文字生命力的过程之前,不过是横竖撇捺在我眼前自顾自玩着排列组合的游戏,而我作为旁观者对此无动于衷。即便我知晓其中形容词与名词的基本概念,可黄云就就是黄云,北风就是北风,雪就是雪——不过如此,索然无味。

可是,在更更的解读下,我触摸到文字的温度,于是从被动旁观者变为主动创造——是黄云!是北风!是雪!我置身高铁上,感官仍能感知它的移动,可是随着手里的书,我又忘我地进入另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那里黄云千里,那里大雪纷飞,那里有恳切地鼓舞说“您这么有才华,到哪儿都会有懂得欣赏的朋友”的诗人。穿越千年时空,正在前往一个尚未适应的新环境的我听到这句话,涓涓暖流流入心里,霎时不再害怕、不再孤独了。

高铁短暂地停泊在东莞南站。我从诗里的世界抬起眼来,向车窗外看去。橙色的云霞刷过天空的画布,云朵和天空交叠出深深浅浅的色块。面对着澄澈的天色,近日久压在心头的乌云消散,取而代之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开阔。随着高铁驶离车站,我重新拾起勇气,滞留着不肯走的心也终于出发。

从熟悉的诗里领略到新感受的际遇比读一首新诗还让我激动,就好比突然发现自以为了解的熟人不为人知的一面时感叹:噢,原来她这么有意思!

我想,这就是更更写这套书的原因。孩童时囫囵吞枣背下的诗,有很多美没有来得及去体悟。对着“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未曾思考到过是雨后云层密密匝匝完全遮盖了月光,因此田野间小路无法反光,就连江面都没法反光了。就在这样的一片漆黑中,远处船只仍有一盏渔灯点亮,于是接近于黑的普蓝色与深墨绿色组成的这幅水彩画里,终于还是加上了一笔橘黄的色调。只一笔,便让人觉得暖意氤氲,整幅画都被那看似微弱的孤光一点萤笼罩。

再往下写又要过度解读了——可是我已经这样想了,便写吧。生命也是如此,有时你会觉得下了一场倾盆大雨,云层厚到连月光都看不到了。可是你转头看啊,是不是还有一点渔火在为你守候?说不定等明早一看,朵朵夜里看不到的花都在这场大雨里吸取了饱满的水分,积蓄好了力量,盛放着、绽开着,尽态极妍。

还有许多许多喜欢的篇目,就不一一列举了。只是你若问,我为什么喜欢陈更呢?这就是了。在我们日日对着无动于衷的海湾,她走过来说,那下面是壮阔无边的海底两万里呀!

这个app已经好几年没有用了,甚至看到从前写的一些文字都认不出是我写的,感到自愧不如。这次登上账号,看到自己曾经写她时说,“你是我心中的一句惊叹”,不由得感慨——你看啊,你又陪了我这么这么久。

2019年那篇的结尾写,“谢谢你,亲爱的陈更。”而2025年的我写到这里,还是只想说:

谢谢你,亲爱的陈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