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宋词十讲》听课笔记
时间:2020年02月25日
类别:中国古典文学
一、宋词的精致、唯美
既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西湖胜景,也有“宝马雕车香满路”的城市繁华。有“红酥手,黄滕酒”的甜蜜,也有“明月夜,短松冈”的悲伤。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可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更可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二、诗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主流
比起填词,宋朝人更爱写诗,比唐朝人还爱写诗,《全唐诗》、《全宋词》、《全宋诗》中,前两部的体量差不太多,而《全宋词》的体量大的惊人,之所以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因为这些文学体裁是相应时代里的新兴文体,所以引人瞩目,在短时间里可以完成以萌芽到繁华的爆发式成长,文学史上讲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不仅仅是文学本身的规律所致,更深的原因从来都是社会性的。
三、词为什么会在宋代爆发?
由于宋代的巨额税收与文官政治,冗官大量出现,繁荣的商品经济带来崭新的生活方式。闲时和闲暇催生出了高度爆发的娱乐业,宋词因此繁华,在当时宋词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只不过曲谱失传,宋词才由视听艺术变成了文学读本。
划重点一:宋朝有钱
南宋学者叶适《财总论二》:“是自有天地,而财用之多未有之日之比也”。王安石变法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政府入不敷出的财政难题,北宋虽然版图小,但政策扶持和技术进步,耕地面积不少,政府有很高的农业税收。除此之外,还有一大笔商业税,商业税和农业税的收入几乎相等,这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和农耕经济开始并驾齐驱,此时北宋已经是小半个市场经济社会。
划重点二:冗官、冗兵问题
北宋政府得到大笔税收,但政治体制遵循着一条祖宗家法,那就是花钱养闲人,从而形成了冗官、冗兵问题,官员太多,事情太少,俸禄还是历代最高的,于是大家开始自由发展闲情雅趣。
划重点三:大宋盛世
宋朝城市繁华,声色犬马,太平无事,所以也就没必要艰苦朴素,呕心沥血。
《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描绘的繁华景象充分说明了当时宋朝的国泰民安。
划重点四:酒楼兴盛
宋朝有记载说,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有豪华酒楼七十二家,称为正店;小型酒楼数不胜数,称为脚店。——《东京梦华录》
酒楼作为娱乐场所,少不得女人和歌舞,需求制造供给,大量的歌舞艺人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胜出,除个人资质外,还必须掌握最新最流行的歌曲,如此一来,一线的词曲作家成为抢手的资源。在当时,皇帝和政府是愿意看到这种歌舞升平的景象的,因为娱乐业的繁荣兴旺可以彰显太平盛世的繁华景象,二来酒税是政府很重要的一项收入来源。
四、词跟诗到底有什么区别
1、诗的句子是整齐的,词的句子参差不齐?
诗的句子也有参差不齐的,比如李白的《蜀道难》,开头就出现了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和九字句。词的句子也有整齐划一的,比如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开始,七字句一直到底。
2、诗是书面艺术,词是视听艺术?
诗原本也是歌词,比如汉代的乐府诗是可以歌唱的,很多著名的唐诗也是可以唱的。白居易的“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对酒》五首之四。阳关就是王维的名作《渭城曲》,显然白居易是在酒席上听唱的这首《渭城曲》。刘禹锡“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中的渭城就是指王维的《渭城曲》。
诗是可以唱的,词也有不可以唱的,清代纳兰词,传世三百多首,通通不可以唱。清朝号称词的中兴时代,填词活动非常兴盛,词的形式和宋词一样,但因唱法早已失传,所以不能再唱,即便有曲谱流传下来,想要复原宋词的唱腔也不容易。(中国传统的记谱方式很不严谨,大有“写意”“传神”的风采,没法像五线谱那样还原)
3、诗和词的本质区别是:诗是高雅艺术,词是通俗艺术
诗要么高雅,要么风情,但都政治正确,严肃正经。词用来放松娱乐,具有消遣的作用
①雅的由来:在传统观念里,诗的核心特质用一个概括就是:雅。雅是一个形声字,左边“牙”是声旁,表示读音,右边的“隹”单独看是一个象形字,像鸟。所以雅的本义是一种鸟的名字,读ya(一声),人们常用这个字表示“正”的意思,于是原本表示鸟的义项就独立出来了,有了一个新字,就是“鸦”。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毛诗大序》里说“雅”就是“正”,讲的是王政兴废的根由,政治活动有大有小,所以《诗经》才有小雅、大雅两个部分。“正”被引申为“政”,古人的主流政治学观念就是把天下纳入正轨。(《毛诗大序》是最经典的《诗经》注本,是影响力最大的诗学论文)
所谓“雅”并不是艺术性有多高,而是政治正确。
②怎样的诗才是雅的典范?
《世说新语》里有一段记载:东晋名臣谢安问弟子们《诗经》里哪一句最好。谢玄回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谢安不以为然说应该是:“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诗经-大雅-抑》,是一位大臣劝告天子的诗,大意是“把国家大政方针通告出来”。谢安认为这首诗的好处是“偏有雅人深致”。(雅人是大雅和小雅的作者,大多是政治人物,“雅人深致”可以理解为政治人物的深刻见解和深远情怀。简化之后就是雅致,只是不再有政治和道德涵义)
谢安把“訏谟定命,远猷辰告”标榜为《诗经》第一佳句,就是因为这句诗在政治上最正确,政治正确的极致就是“雅”的极致和艺术性毫无关系。
③风雅:写诗不走高雅路线,还可以走风情路线,风情来自“风、雅、颂”中的风。《毛诗大序》认为风有两种涵义,一是统治阶层教化百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往哪边吹,草往哪边倒;二是臣子劝谏君主,运用诗歌委婉的规劝,才会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经》里边“风”的部分按照不同的地区分门别类,各有各的特点,不同的“风格”、“风情”、“风韵”,因为品类繁多,所以“风情万种”。写诗要么有风情,要么有雅致,合称“风雅”。
小结:词有一个俗称,叫做曲子,意思是“流行小曲”,言下之意就是不入流的玩物,不属于正经文学创作,同一个人既可以用诗来严肃,又可以用词来活泼。
五、诗庄词媚
填词还有一种奇特的手法,称为檃栝。檃栝原本是木工工具,拿来矫正木材弯曲的,后来指的是裁剪改写原有的文章。如:欧阳修的一篇散文《醉翁亭记》,被北宋文坛宗师黄庭坚用檃栝的手法填了一首词牌是《瑞鹤仙》。把《醉翁亭记》用词的形式概括出来,这首词毫无新意,唯一的好处就是能唱。这和赤裸裸的剽窃区别不大,因为词算不得正经文学创作,词有一个别名叫诗余,只是写诗之余的小创作,所以乱搞一下也无所谓。在欧阳修的时代,文人对词的著作权毫不在意,不像编辑诗集那样正经编辑词集。
标准模样的诗是庄严肃穆的,标准模样的词是妩媚风流的,一雅一俗,一庄一媚,古人往往在诗中展现庄重的一面,在词中展现休闲的一面。
六、倚声填词
写诗、写散文、写小说用的动词都是写,但词的创作是个例外,叫作“填词”,其实文人填的是一个个词牌。词牌是旋律,而填的这个空就是旋律里的音符,所以填词的完整说法叫“倚声填词”,填词的名家成为倚声家。宋词是要唱出来,一个词牌就是一支旋律,旋律和歌词有同等重要性。在宋朝,词牌被一用再用,比如《望江南》词牌,欧阳修填了又填,苏轼填了又填,其他人又填。
音乐的地位被儒家标榜到关乎天下兴亡的高度,和“礼”并驾齐驱,礼乐制度就是最高级的政治制度,因此音乐既不是艺术,也不是娱乐,而是政治。因此宋词就相当于流行歌曲,具有娱乐性。歌女演唱才是宋词传播的核心模式,文人到了风月场所,看着美丽的歌女,根据自己爱听的旋律选择词牌,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填一首少女思春的小词交给歌女,让她用婉转的歌喉唱给自己听,不难想象,那些文人士大夫是有一点猥琐,用羞答答的词与歌女互动甚至暧昧。很多词都是娱乐场所里的即兴创作,在这样的环境里,词脱不开媚态,当然也没法高级。
小结:填词就是文人根据自己喜欢的旋律挑选词牌,按照格律要求填上文字。起初,这种活动多半发生在酒楼歌肆,后来才有了文人自娱自乐式的填词,宋词的魅力是艺人和观众可以充分互动,而且很多词都是娱乐场所的即兴创作。
七、由俗变雅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旋律、字数和句式。北宋时期的词不管用到什么词牌,内容都是高度同质化,无非是男欢女爱,风花雪月,这样的词才是北宋初期词坛的主旋律,诗不在意场合,词却很在意场合,甚至可以说诗是文学艺术,词是表演艺术。作为表演艺术的词是为场合服务的,所以应时应景比思想性和艺术性重要的多,词的应用场合非常有限,所以导致了词的高度同质化。
当词的创作脱离了原来的场景,剥离了表演艺术,标题和序言才有了存在的意义。时代越靠后,词的标题和序言就越多,意味着词的文学自觉越来越强烈,词开始由俗变雅,当词的唱腔彻底失传后,填词和写诗就没有什么本质差别。
八、宋词的技术标准
从技术角度比较,词是歌唱艺术,诗是朗诵艺术,词写出来不仅要适合歌唱,还要宜于歌女来唱。李清照的文章《词论》谈到,诗文的用字只要区分平仄就够了,但填词还要区分五音、五声、六律、清浊、轻重,再加上汉语的特点,就决定了关注歌唱性来填词是一件高难度的技术活,为了迁就歌唱性,语意会经常被反复修改。
因此便出现一个问题:注重文学性的词,意境过于高远,不适合歌唱。例如苏轼,当一名“皓齿冰肤”的歌女唱“老夫聊发少年狂”时,实在是有些不伦不类;而柳永的填词就把歌唱性放在首位,所以柳永成为宋代最流行的词曲作家,作品传唱度无人能及,填词的格调虽然就是以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为正途,但传统士大夫很看不惯他,觉得这样的人纯属斯文败类。
九、词最善于言情
在古代所有文学体裁里,词最善于言情,越是句式长短不齐,越容易驾驭百转千回的情感表达。词中的委婉,吞吞吐吐,柔肠百转是制造“隔”的效果,“直接”就是不隔,拐弯抹角就是隔。
王国维和苏轼都推崇言简意赅,直截了当的行文风格。《人间词话》中区分好词和坏词的重要指标就是“隔”与“不隔”,王国维认为啰嗦是为了凑字数,要么就是为了凑文采。曾经,苏轼见到秦观问他最近写了什么新词,秦观拿出一首《水龙吟》的开头两句:“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苏轼笑着说:“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从楼前过”。在苏轼看来这其实是相当啰嗦,接着苏轼也分享了一句词:“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讲的是唐代名妓关盼盼的凄美爱情故事。但在同代人看来,苏轼的词文采好,境界高,但剑走偏锋,用写诗的手法填词,最多算是非主流的名家。秦观的词才是根正苗红的词,才是主流词坛里的范本,体现出填词艺术的最高水平。
十、从通俗走向文学
从唐朝和五代以来,词都属于通俗歌曲,进入北宋以后,商品经济发达,娱乐精神大兴,通俗歌曲的市场变得空前广大。
用社会学看宋词,可以把宋词分为两大类,一是公共作品,二是私人作品。公共作品包括:歌颂作品、应酬作品、文人士大夫娱乐作品、市井通俗歌曲。歌颂作品排场很大,传唱度很低,例如一些歌颂皇帝的词;应酬作品,如李清照给官太太的祝寿词《长寿乐》,运用典故、祝寿的客套话等,这样的词除了当下应酬的意义,再不会有其他意义;文人士大夫的娱乐作品,这类作品有相当的流行度,如秦观的《满江红》,晏殊的《谒金门》;市井通俗歌曲才是宋朝真正的流行歌曲,其中最流行的就是柳永的词,宋朝人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在当时的市井娱乐圈里,柳永是身价最高的词曲制作人,柳永的词大部分都很接地气,虽然可以风靡一时,但很难成为经典;私人作品,往往成为经典的大都是私人作品,不为宴会而写,不为歌女而写,纯属自娱自乐的词,例如:陆游的《卜算子l咏梅》,苏轼的《江城子》。
苏轼所处的朝代是北宋中叶,词的主流基调还是文人宴饮、歌女欢唱,他的词可以成为后世经典,但在当时不会成为流行歌曲。因此,宋词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从公共娱乐走向私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流行歌曲走向文学的过程。
十一、婉约和豪放
婉约才是宋朝词坛的主旋律,不只在宋朝,而且直到清朝,婉约词始终都是主旋律。婉约派和豪放派的说法并不准确,婉约和豪放只是词的风格,并没有形成流派,只能说是婉约词和豪放词。诗主要用于言志,词主要用于言情,即便词和音乐彻底脱离之后,词依然保持着适合言情的特性。在宋代的豪放词谱系里,以“苏辛”并称,北宋有苏轼,南宋有辛弃疾,在当时的宋朝,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是另类的,很难流行。
十二、什么是宋词的顶尖标准?
评价宋词的三个标准:一是摆脱语境,就文本论文本;二是还原到宋代语境,用市井百姓的标准来评判;三是还原到宋代语境,换上士大夫的标准。
第一个标准: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观点,树立宋词的标杆是北宋的名家作品,同时王国维也很欣赏纳兰词。胡适的观点,《词选》中偏爱口语化的作品,他认为口语体的文学才是“活文学”,书面语的文学属于“死文学”。
第二个标准:市井百姓毫无疑问,喜欢柳永的词,真正有代表性和流行度的柳词是“奶奶兰心蕙性”的那种腔调,“奶奶”是宋代口语,是百姓对女人的昵称,相当于现在的“小姐姐”。
第三个标准:文人圈里最受欢迎的是典雅的,婉约风格的文人词,北宋的代表人物是秦观,南宋的代表人物是姜夔。秦观的词被誉为作家歌,作家指行家里手。姜夔是个职业词人,柳永走市井路线,从民间乐团和歌女手中挣收入,而姜夔走的是精英路线,靠贵人的赏识挣收入,其中最有名的两首是《暗香》和《疏影》。张炎称二曲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姜夔的风格被称为“清空”,清是颜色淡,空就是留白多,用绘画的手法来解释,一张大纸两三笔淡墨写意就算一幅作品,好像画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画,若有若无,疑真疑幻之间越品越有味道,大音希声就是“雅”的最高境界。(大音希声——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