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上的呼吸|《我在北京送快递》

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周作文第154期“果”。

翻开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递》,扉页上那句“工作是生存的手段,不是人生的目的”瞬间击中了我。刚结束连续十天的加班,身心像被掏空,这本书成了深夜里唯一能理解我的伙伴。

胡安焉笔下那些送快递的日子活了起来。他写凌晨四点的批发市场——“路灯还亮着,菜贩们的三轮车已经堵成了长龙,白菜上的露水闪着微光”;写中关村写字楼里的白领——“他们接过快递时的手指是冰凉的,就像这座玻璃森林的温度”;写老胡同里的相遇——“大妈硬塞给我一个桃,在裤子上擦擦就能吃,甜得像偷来的闲”。这些细节让北京的每个角落都有了呼吸。

“我像一只工蚁,却也是这座城市的听诊器。”胡安焉这样定义自己的角色。他听见了城市的心跳——在CBD,他送去续命的咖啡;在胡同深处,他递过儿女寄来的药瓶;在城中村,他收到建筑工人递来的一瓶冰镇矿泉水。“哥,天热,你们跑路辛苦。”这句话让他愣在原地,原来每个人都在这条路上相互取暖。

读到这里,我想起自己这十天加班后僵硬的后颈,想起凌晨回家时遇见的环卫工人正在清扫街道。胡安焉说得对:“世界这么大,人生这么好,总有一些人过着怎样疲惫不堪的日子?”我们被教导生活充满美好可能,但对许多人而言,生活首先是一场关于生存的漫长跋涉。

胡安焉在书里记录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细节:他认识的一位老快递员,因为常年爬楼送件,膝盖软骨磨没了,阴天下雨就疼得走不动路。“年轻时用健康换钱,老了用钱换健康——可我们这行,攒下的钱够换健康吗?”这形成了一个无奈的循环。就像我虽然坐在办公室,却同样担心长期伏案带来的脊椎问题,担心透支的健康会在未来某天讨债。

但胡安焉没有停留在叹息里。他在送快递的间隙坚持读书写作,在三轮车座椅上、在等餐取货时、在集体宿舍的上铺,用零碎时间记录所见所闻。“写作是我对抗疲惫的方式,”他说,“当我用文字把那些瞬间固定下来,苦难就变成了理解,麻木就变成了觉察。”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正是这种在艰辛中开出的花。胡安焉写道:“每次把包裹完好无损地交到收件人手中,看见他们脸上绽放的笑容,我就觉得自己不只是个送货的,而是幸福的传递者。”这种从工作中寻找意义的智慧,让平凡的劳作有了诗意的光芒。

合上书,窗外又传来快递车的刹车声。我突然明白,胡安焉送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位快递员的记忆,更是一种观看世界的视角——在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要看见那些支撑着日常生活的人们,理解他们疲惫背后的尊严。

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社会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角落 ,照见有些人性丑陋的嘴脸。以其质朴平实都语言深深提醒每一位读者:给予劳动者应有的尊重,支持改善他们处境的政策与组织,关注他们的权益保障。社会的进步,正是从这无数微小的关注与呼声开始。

胡安焉用他的笔证明了:再平凡的工作也能结出精神的果实,再疲惫的生活也值得被认真记录。本书记录的正是他20年间辗转19份工作的真实生存轨迹——他并非为写作而生活,写作成了他自然生长的精神出路。在这条出路中,他既进行着奔波动荡中的自我凝视,也以文字为锚,回应着生命的迷惘。

当我们在深夜加班后翻开这本书,在疲惫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共鸣,更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原来,每个人都可以在奔波的路途中,为自己、也为他人采撷希望的果实。

摘抄原书的话:

“他接着批评我:“你这样干活儿真不像话,顾客就是上帝,难道你不懂吗?”我愣了一下,本能地为自己辩解道:“可是上帝应该只有一个,我每天却要伺候很多个啊。”

“我已经不像年轻时那样,总是惶惶地想向别人证明自己,甚至故意去吃亏,生怕别人怀疑我表里不一。因为我意识到自己想讨好所有人的冲动是盲目和徒劳的。每个人都会以己度人,你永远无法让一个不真诚的人相信你的真诚。反之,你根本没必要向一个真诚的人证明你的真诚。”

“伍尔夫却这么写道:

无论是在她游荡的日子里,这种游荡是一种家常便饭,还是在她失意的岁月里,那些失意都很伟大……(许德金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