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红楼梦》之韵

在良莠不齐的文学作品中,《红楼梦》被千古流传,直至今日对于其人物情节的话题量也从未间断,如同一坛醇酿久历岁月,每次轻酌都能让人魂牵梦绕,伴着余韵入眠。

看过一些现代和古风的爱情小说,情节确实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可没费心思便读完之后,却带来不了余音绕梁三日的感觉。而每读红楼,它的任何篇章都需要你燃烧起自己的脑细胞,反复品读反复琢磨,耗时良久却不忍释卷。不过是几个家族的兴衰往事,作者如一个旁观的记录者,几乎步步不离,时时不落地记录着他们的生活琐事,为何它竟有如此魔力,我以为,其中一点,在于它极有韵。

《红楼梦》的韵,难以尽述,现只列举几个方面。

1 侧面描写

使读者引申出无限推想的方法便是侧面描写,如美人犹抱琵芭半遮面,它所带来的,人对其关系刨根问底的欲望也就越强烈,这主要展现在故事情节方面。

现说秦可卿这个人物,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在长辈下人中有极好的口碑,却因心细心重,事事都要考量个三五日,思虑太过,最终早早病死。

图片发自简书App


而她背后最大的污点便是和公公贾珍的私情,书中并未直接明说两人如何苟且,可看书的人却能通过几个情节猜测明了。首先便是从酒后乱嚷的焦大口中听说了这样的话“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爬灰即公公与儿媳私通之意。

其次便是第十三回,用了整一个章回在将公公贾珍如何奢侈轰动的操办秦可卿的丧事,与在一旁的先夫贾蓉形成对比:

用的是无价之宝的棺木,“味若檀麝,以手叩之,叮当如金玉”;嫌灵牌上儿媳无显赫的位份,特意求内相为贾蓉买了个龙禁尉的虚官;送葬的队伍更是极致的奢靡排场,而秦可卿的婆婆尤氏却一直在抱病不出。更有贾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这样的话,让读者不难猜测“有一美人悬梁自缢”的背后原因。

再如,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曹雪芹也不忘带上寡妇李纨,宫花送去凤姐的途中路过李纨窗下,“见李纨在炕上歪着睡觉呢”,而凤姐正在和贾琏尽欢,这两幅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语轻带而过却印证了李纨“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

情节上不明带着感情色彩,却让人不由自主的产生对人物性格的喜爱批判和感叹,手法高明。

红楼梦的诗句更是有特色,作者似乎格外青睐通俗易懂的风格外加对称的语感描述,尤其对美人的描写更是出神入化。

写宝玉初入幻境见到警幻仙子之时,那句“但行处,鸟惊庭树”作为开头,极言了仙子之美,鸟儿都被她惊艳得飞起。这一句之妙便胜了千万句的直言赞美,而且韵味悠长。

2 诗句的含蓄和韵味

第五回警幻仙子为宝玉焚香,请宝玉品茶饮酒,那香名“群芳髓”乃“初生异卉之精,宝林珠树之油所制”;那茶名“千红一窟”乃“放春山遣香洞仙花灵叶之宿露所烹”;那酒名“万艳同杯”,麟髓之醅,凤乳麯麯为原料。看到这些名字就足够令人惊艳的了。

再如,那十二金钗的判词中最后一句话皆是表明了结局之悲,而这种悲在全书的诗句中都不经意的流露。明知是悲,却和人物语言中对繁华盛世的赞美形成对比,让这走向悲止的过程处处渗着讽刺。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史湘云的判词那一句“湘江水逝楚云飞”,藏着“湘”,“云”二字,还暗用了《高唐赋》中楚怀王梦会巫山神女之事,喻夫妻生活的短暂,直接侧面揭示了这位憨湘云的结局,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在读宝玉被试才题对额的那回,偏才尽展,佳对叫绝,每每读来,朗朗上口余韵十足,又展现了大观园建造得名如其景,包罗大观。

3 画面感

《红楼梦》中处处有画可想象,引人入胜仿佛被拽入了书中的环境,也跟着参与其中的嬉笑怒骂,跟着心疼垂泪,又绕榭穿桥,欣赏着一程又一程的风景。

第二十六回末,黛玉被晴雯拒在了宝玉门外,斗起气来,又想到“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又听到门内宝玉和宝钗的笑声越发伤感起来,“独立墙角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这段哭泣,曹雪芹寥寥几句再配上一首诗竟胜过千言万语,变成了这样一个画面:

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闱;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鸟儿都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再如湘云醉卧芍药丛中,口内醉语犹说着酒令,“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的围着她”。

图片发自简书App

如此憨而可爱的性子被展现出来,“让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

书中处处皆可成画,如身临其境,韵味盎然。

4  有共鸣之理

《红楼梦》不单单为了记录,其中所要表达的东西一直如梦如幻飘飘渺渺地围绕着所有的情节:宿孽总因情

木石前盟方有了黛玉和宝玉的情孽,而为何成了空,便是因为书中各处渗透着封建的正统礼教思想。

按贾雨村开篇说来,宝玉是天地正邪两赋而来的人,“其聪俊灵秀之气,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无论是作诗还是题额对,宝玉之才皆稀有,而这才华却被那时候的人们成为“偏才”。除了黛玉,旁人皆苦口婆心的想让宝玉学成正道,考取功名,顺了这正统浊流。

元春省亲那回,宝玉提了一额名“蓼汀花溆”,元春将“蓼汀”去掉只留了“花溆”,有红学认为“蓼汀”指代林黛玉,而“花溆”指代薛宝钗,暗寓着封建思想对黛玉的否定,对宝钗的肯定。

全书以盛况讽封建,以衰落暗因果报应。

第十回贾敬大寿,老太爷拒绝了宴席选择清净,并叫儿子贾珍刊他所注的《阴鸷文》,相传此文乃文昌帝君所作,是篇宣扬因果报应的劝善文字。

书中有很多对此种思想的渗透伏笔,就如凤姐对刘姥姥积了点阴功,才保住了年幼的巧姐未被狠舅奸兄所害,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这种因果的思想无处不在,开篇至结局,皆令人惊叹认同,每条人物的命运和感情线都有始有终,最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极韵之处在于,当你读完了它,合上了它,会仰头长叹或低眉垂泪,世态炎凉红尘梦幻,尽是如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