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一些孩子,他们什么也不愿意做,连打游戏也懒得打,整天就只是在家里发呆。当家长很焦虑的像别人诉说的时候,老师或者是朋友总会安慰说可能还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孩子不愿意去学习任何一项技能,真的是因为还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吗?这里面有个问题,如果他没有去做过一件事情,怎么会知道对这件事感不感兴趣呢?

其实孩子喜欢做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感兴趣而去做,而是因为他做了一件事情,而且发现自己可以做得很好,因此得到了别人的赞美,找到了一种成就感,才会变得对此有兴趣,而这种成功的体验会一直环绕在他的大脑,让他想一遍一遍的去体验这种愉快的感觉,反过来这种重复的练习又让孩子对这件事越来越熟练因此也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兴趣。
我以前也这样认为,觉得孩子不愿意去做一件事情,是因为他不感兴趣,但是一件事情改变了我的看法。前几天我们在饭店里喝到了一种汤,名字叫西湖牛肉羹,就是汤里面放有一点牛肉、青菜、嫩豆腐和西红柿,有白、有红、有绿,颜色非常的漂亮,因为有肉在里面,他也会很香。回到家之后我就买了材料,自己做了一下,孩子也认为非常的好喝,强烈要求自己也要做一遍。因此我就把所有的原材料买齐,她来动手做,不知道该怎么做时候我来给他们指导。虽然我在他们做之前把所有的步骤一步一步的给他们讲了一遍。但毕竟是第一次做,在工作的过程当中还是会手忙脚乱,忘记了该先放哪一种材料,还好,我很有耐心,有问必答。最终汤做好了。味道还很不错。为了培养她的自信,我很夸张的说:“比我做的孩好,以后就由你们来做吧,我要下岗了。”而且我还把她做的汤拍了照片发给发在朋友圈说这是她俩做的非常的好,又好喝又好看,你们也可以尝试着在家做一下。这一做不要紧。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做一次。这样慢慢的她也越来越熟练了。我狠轻松也很开心,因为可以吃现成的。这样持续了有两个星期。直到有一天,她又做了汤。可能是忘了放盐,刚好那天我心情也不好,就说:“你在做的什么饭呀,怎么不放盐。”好了一句话,打击了她,她再也不愿做这种汤了。
由此可见,很少有人能够单凭兴趣坚持把某件事情做完,大多数人能够长期保留自己的兴趣,基本上是因为这种正循环能够做得好。做的好--有兴趣--刻意练习--做得更好--更有兴趣--继续刻意练习。
《学习的本质》这本书里面也说到任务的成功作为动机的成果将成为动机的又一个来源,这是经典的反哺现象,成功会影响孩子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他会更加重视取得成功的那项活动,这种状态会因为一种愉快的感受而得到保持,它会进一步加强动机,同时动机使学习者赋予他所学习以意义,这种意义又会反过来加强动机。
行为主义的领军人物斯金纳认为学习者如果经常遭遇失败,就会失去动机。比如精神和肉体的惩罚以及鼓励的缺乏,就会让人产生失败体验。
因此我们在孩子第一次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我们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只给孩子下达任务,而不告诉他怎么去做,这样就会让孩子觉得好难,无从下手。而应该尽量让孩子做好这件事情并给予夸张的表扬,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做得好,他就会不断地重复去做,就会越来越自信。才愿意去尝试更多新的领域。

因此,正面强化永远是上策,责备训斥会造成紧张,往往会让孩子变得自暴自弃,让一个人相信他可以,至少是至少具有某些能力,那么他就会进步或很快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