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林可斫
——抚琴、烹茶、读书、种花 无离琴道馆
今天我们讲这个话题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感受爱的重要性,另一个如何感受爱。
做一个爱和被爱的能力者
首先,感受爱能够对抗抵消压力,往往使我们失去控制的就是压力而不是情绪。我曾经在美国心理学家珍妮·西格尔的《感受爱》这本书上看到过这么一段话:“催产素是一种联系情感的激素,或者叫做爱的激素,它能够促进爱的体验和社交行为。神经科学家发现,催产素会抵消压力激素的作用,其受体会参与到社交和情绪行为之中,使我们和孩子、父母、朋友甚至宠物产生强力的情感联结。而表达注意力、理解、赞同和钟爱的非言语的情绪线索则会激发催产素。”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其次,我们脱离不了或者说很难脱离的是社交行为。而如果我们没有感觉到被爱,就很难让别人感觉被爱。无法与自己建立情感联结的人,也无法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这会导致我们社交困难。往往出现不愿意跟太多人打交道情况,是来自于与陌生人交往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也往往来自于你感受不到爱。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思考太多,体会太少
思考太多有什么问题?首先思考是一个逻辑的过程,无论是对的逻辑还是不对的逻辑,这些都无关于爱的感受。你认为这个人爱你和你感受到这个人对你的爱,是两个概念。或者说你感受到爱的当下,和你回想被爱的感觉,或者你通过分析得出你正被爱中,是有区别的。
佛家有一句话叫:不可说,一说就错。其实还有不可想,一想就错。为什么一说一想就错。因为佛家认为我们的思绪是受业习引导甚至控制,业习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经验、习惯。而佛家讲因果,业习会有果报。所以,所思所想是有可能有问题的。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我们前面讲到了感受和理性的思考之间的区别,那这两者之间有没有联系呢?有,往往思绪过繁会影响你的感受力,体会力。佛家讲的悟不是想明白,而是体会到了。对于爱也是如此,想太多就会丢失感受爱的能力。我们经常讲难得糊涂,这个糊涂就是让你不要想太多。
中国人内敛,这跟我们的文化有关。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传递爱,也不影响我们感受爱,更不代表我们没有爱。非语言的方式,通过表情、姿态和动作来传递的爱的信号往往更加强大。而这种信号不需要你去想,是需要体会的、需要感受的、需要觉知的。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修行与爱
我们学佛禅坐也好、习琴道也好,或者是其他的修行方式都好。并不是说让我们摒弃爱,反而是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爱。儒家讲仁爱,这是爱众人、感受众人;佛家讲慈悲,这是爱众生、感受众生;道家讲自然,这是爱万物、感受万物。这叫觉有情,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