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的节俭

我曾祖母在我二年级的时候就去世了,现在回忆起来很模糊,只有我们窝在床上,她给我讲连环画里的故事一个印象。

不过有时候,家人会冒出一句:“不愧是祖祖带大的。”

我曾祖母是有名的能干人,对于一般人眼中的废物,她都能收拢起来,在某一个时间,换种方式,突然就用上了。

她不是悭吝,只是特别地爱惜物力。那么辛苦做出来的一样东西,没有好好利用完就扔掉,实在太可惜了。

 这一点上,我也许的确是受她影响。


因为离职,最近一直在收拾办公室的杂务,自制的物件比我想象的多:包了牛皮纸的衬衫盒做的档案盒、饼干盒子剪开盖子做的文件筐、剪开的快递信封糊了牛皮纸做的文件夹、两块超硬纸板做的发票夹、若干打印过一面的A4纸做的小本子,还有一叠大小不一的白纸——A4纸剪下用过的部分,可以作便签或者标签。

就连我整理移交的资料都是用用过的大信封一袋袋装好,然后贴上白纸,上面写明这一袋是什么东西。

我离开的时候,一切公费购买的物件哪怕一支笔都交割清楚了,但是还是拿走了很多东西:收到的快递信封、完整剥离的牛皮纸、没用的打样稿、废弃的特种纸纸样边角料……

三毛说她喜欢木头,进而喜欢一切木头有关的东西,书、纸张。出版社工作最不缺的就是各种纸张。如果没有完全利用就丢掉,我会很舍不得,如果再加上一点环保理念,甚至有负罪感。


电视里经常有节目讲废物利用的生活技巧,关于收纳的图书也铺天盖地。一些废物,稍加利用便成为生活中真正用得上的物件,成就感满满。

但是这样做,到底是为了成就感,还是真正地节约呢?

且不谈我这种一分钟几百万上下的成功人士的时间成本,单就用掉的胶水、透明胶、双面胶还有其他消耗性工具,就是一笔开销。

更不要说想要做得书中展示图一样精致,还需要各色彩纸、波音板、海绵、布头等等资料。这些东西,往往也是真金白银买来,整张裁剪开。

节约下来的呢?一个信封、一叠便签、一个文件夹价值几何?何况这些统一制造的工业产品无论在质量还是外观上,都强于自制,如果大量使用,更有整齐统一的治愈之感。


很多东西使用一次,不会坏。但是整理、运输、收藏后再次使用的成本,远远大于用一份新的。

比如每年春节街上的彩灯,年年换新。旧的也就处理掉了,哪怕没坏。因为如果收藏起来第二年用,那人力物力成本远大于重新购买(制作)成本,更不要说旧的效果没有新的好。

现代社会的工业水平让制造成本下降再下降,哪怕是考虑到对自然的损害,其成本也低于重复使用。

那节俭的意义在哪里呢?


我曾祖母的那一手本事,在那个年代是备受称赞,且极具实际意义。可是放到现在,又有什么用?

如果单是为了收获心情和赞誉,于我这种实用派而言根本不值得花时间去做。

我又不能为了运用这种技能而祈祷生活在末世。

每次想到这些,就觉得很没意思。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基本知识 介绍sqlmap是一款命令行界面开源的渗透测试工具(自动化sql注入),sqlmap可以自动化地侦测...
    小小怪吃吃吃阅读 1,661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