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分数——带着整数面具的真分数

【问题导向阅读】

一、分数还有假的吗?为什么要分真和假?

二、如何在课堂上正视假分数?

      提到假分数,孩子们的头脑中会浮现出哪些疑惑?

    我们的教材都约定俗成的这样编排:从认识真分数为入口,走进分数的世界。大多数孩子对分数的概念就定义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最初的感知印象最为深刻。所以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所有的分数都是真分数假分数,在他们看来假分数像是一个假命题一样的存在。也许看到假分数这三个字,他们的头脑中会闪现出这样的问题:

      分数还有假的吗?为什么要分真分数和假分数呢?我们学习假分数有什么用呢?

    基于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要求,我们的课堂不能简单地呈现出假分数的定义,再要求学生按定义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这样仅有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我们更要关注过程和方法,所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假分数、假分数的假假在哪里、什么时候会用到假分数,这些关注假分数本质和内涵的问题。

      “四个活动”认识假分数

      在李老师和张先生的对话中,我们看到利用打破套用定义,反复练习的教学定势,改变认识假分数的四个课堂活动:

      1.利用真假命题区分真假分数。

      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平面内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是真命题;三角形内角和等于380度是假命题,强化假命题也是命题,引入假分数也是分数,这一概念。让学生在思维上告诉自己,假分数只是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示形式。

      2.讨论四分之五是分数吗?

      这个活动是本课的关键,这个设计很到位,目的是让学生思考自己理解的分数概念是否仅限于真分数?事实上,我们的教材安排中在本课之前没有出现过假分数。所以,学生头脑里的分数只识分子小于分母那样的分数,这也是学情和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的一些矛盾。特别是在分数的定义上: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m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n份的数,叫做分数,也并没有对份数(n)和分割数(m)做具体的要求。当份数≥分割数时,假分数就可以化为一个整数和一个真分数之和,所以假分数的“假”,就假在这个整数上。

    3.假分数既可以表示量的意义,也可能表示率的意义。

    教学中,我们不能用分和取来简单的定义为分数的模型,小学数学也要讲道理,为了让学生有一种引进新数那样的思考,我们可以把话说成这样:将单位“1”平均分成四份,其中三份的大小用一个数表示,记住四分之三。那假分数应该怎样表述呢?把四张饼平均分给三个人,每人先拿一张,再把剩下的饼平均分给三人,每个人分得的就是三分之四。事实上,如果把四张饼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三人,每人得到整体的三分之一,就得到一个真分数,就是率的角度,从量的角度来看,每人得到的是三分之四张饼。对于学生而言,认识假分数还是有难度的,是要不断练习才能理解。

      4.在数轴上表示假分数

这个活动是从浪漫感知倒进去练习的一个过渡。因为假分数的产生缺乏等物品的实际背景,那我们就要想办法把这种抽象的概念,用具象的形式,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给学生。采用累加的思想突破,学生心目中的分数往往是分子比分母小的这一障碍。

      首先出示数轴,直线上从0到1表示1米长,把1米平均分为3份问:0到第一个点表示几分之几米?学生很容易得到三分之一米……接着问三分之二米表示多长的线段?三分之三米又表示多长呢?……得到三分之三米就是三小格长,也就是1米。在这里渗透了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假分数就是整数,这一概念。接着让学生观察能继续用分数表示一后面直线上的点吗?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明确1米后面的第一个点是三分之四米,因为它表示4个小格,就是4个三分之一。通过这样在数轴上表示分数,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对于三分之三又多了一个小格,就不能用已有的分数来表示,自然的突破了分数不能表示超过单位“1”量的限制,解决了学生的学习之困,也是假分数概念的建构有了适宜生长的土壤,实现了有意义的学习。

      张教授说,假分数是带着整数面具的真分数。通过刚才在数轴上表示分数,让学生充分的感觉到这句话的含义。在实际做题中,将单位也改成整体这样更严谨,更易于学生的理解,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大小的题目中,要将单位“1”交代清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