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的没落所想(二)

原创首发

孙思邈


我们对中医的不自信其实源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自信!

我们对中医的怀疑和不自信由来已久。伴随着近代中国的衰落,我们开始对泊来的西方文明顶礼膜拜,奉若神明。而对自己的体制,文化 ,艺术都极端不自信,恨不得把它们全部摒弃废置。中医,自然也在被唾弃之列。

废弃中医,在清末道光时已有端倪,到民国时愈演愈烈。

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这个荒唐的理由在医学教育系统里公然排除中医。次年,教育总长汪大燮堂而皇之提出废止中医,理由竟然是“封建迷信”,“愚昧落后”,“阻碍科学”等理由。1929年,国民政府竟然正式通过了“废止中医案”。此举一出, 举国哗然,后来在中医界和众多爱国人士的强烈反对下,此法案没有实施。中医躲过了“焚书坑儒”的一劫,但从此以后 ,中医不但一直被国民政府漠视、歧视,得不到任何支持,而且时时被打压。只能在时代的夹缝中艰难的生存。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的处境有所改观 。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依然没有贯彻实施。无论是在医疗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等方面,依然是重西医,轻中医。中医,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

时至今日,顶礼膜拜,神化西医,鄙夷唾弃, 魔化中医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只有西医才能治病,才能更快更好地治病的观念已经在现代人心中根深蒂固。

中医,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似乎来不及反抗!似乎毫无还手之力!

墨研


还记得这么一个故事。在西医刚进入中国的二十世纪初,1907年的上海,曾进行过一场轰轰烈烈的中西医擂台赛。中西医双方为谁更胜一筹而争执不下,决定在世人面前一较高下。对战双方一个是上海名中医丁甘仁,一个是广慈医院的洋西医约翰,裁判是上海第一家西医院的洋人院长。双方约定各自在广慈医院抽取一名伤寒病人,以二十天为期,各自采用中西医治疗手段,治疗效果好的一方获胜。

中医代表丁甘仁的病人是35岁的法国人史密特,他先用五帖药给病人祛湿驱寒,通经活络,病人的病大有起色,再用五帖药培元固本,强健脏腑,病人全愈。而约翰治疗的病人却不见好转。

丁甘仁虽然获胜,却依然没能止住中医的颓势,依然不能以一己之力挽救中医的危局。

现在 ,西医的声势更浩大,铺天盖地;来势更凶猛,席卷一切,而我们,早已沦陷,早已放弃了抵抗,早已没有了丁甘仁。

像丁甘仁一样的名医和医术为什么不能发扬传承?而是后继无人,逐渐衰微。

中医和武术,诗歌一样,都是中华文化衍生的经典,源流着中华文化智慧的血液,秉承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它们都不是表面看来的简单技艺,而是联通天地自然;融汇精神思想;开拓生命认知的高深学问。

中医秉承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道法自然”就是生命的生存、生养、生息取法自然,遵循规律。从而形成一整套随季节、气候、环境不断适应调整的作息、饮食、防病(治未病)、治疗,康复的原则和措施。谓之“医道”!

它广博无垠,包罗万象;却又细微精妙,详尽周密。要真正领会和掌握它,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悬壶济世


它有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古传典籍,非数年埋头苦读,博闻强记 ,不能纯熟于胸;它有分门别类,成千上万种药材,非数年耳濡目染,亲力亲为不能了然于心;开方时药性的君臣佐使,七情和合,非数十年之功无以信手拈来 应配自如;面对形形色色的病人辨症施治,一人一方,千人千方 ,非数十年阅病问疾,融会贯通不能把握毫厘,恰到好处!

所以中医之道,精通绝非易事!传承绝非易事!需医者有感悟天地,融于自然的天赋;需要有破釜沉舟、舍身此道的勇气;需要有默默无闻、甘于寂寞的坚持;需要有呕心沥血、苦心孤诣的磨研;需要有淡泊名利、以医为乐的豁达;还需要有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的品德。如此方可实践医道,造福苍生。

可见中医之道,需一定的天赋,还需穷一生之力,尽一世之功,全力以赴,心无他念,方能入得其门,登堂入室,有所成就。否则成为庸医,就会祸及苍生,遗害无穷!

民间有流传的几句话,“笨者不学文,愚者难成医“,“学医苦,学医难,学精中医难上难”!就是最简单真实的写照!

中医的传承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缩影!

在一个物欲横流,精神迷失的时代。

太难了!

未完待续

采药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