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一带的五岭是什么状况?

天桥一带出现的五岭,是什么状况?

在二千年代以前,鄠邑区天镇一带出现过五岭,从南北四号路西南斑竹园村至丈南村东,有高低不等的五道沙石岭,人们习惯称五岭,当地人俗称疙岭。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状况?它是地震形成的?还是人为修造的?

    听几代老人相传:在战国七雄以前,涝河流域水利资源丰富,每年到7月至10月经常泛滥成灾,影响到中下游民众的生活,这一带饱受其苦。而这些领地正归秦国所有,在涝河西岸居住着宗姓富裕人家。那时秦国北部战乱频繁,于是秦始皇便想在秦北部修造长城,防御外敌侵犯,这样蒙恬大将便率领数万民众修造万里长城。而户县在当朝中有一大臣向秦始皇奏本,涝河连年遭灾,本地民众可不去远方服役长城,去天桥一带修几道防水岭,以防水患。这一提议,秦始皇同意。

    那谁来带领民众承揽这个声势浩大的工程呢?当朝官员在涝河西岸走访调查,最后推举宗妇女杰,率户邑民众修筑了东西走向的五岭,将洪水由西向东逼进。一道岭在如今南斑村内,二三道岭在南斑村西,四道岭在南斑村与割耳庄地界,五道岭在丈南村东南约二百米处。每道沙石岭似梯形.,上底宽约6米,下底宽约十三四米,高约十七八米,每道沙石岭长度不一致,最长有五百米,最短约二百米。

      五道沙石岭修成后,中下游村民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一次水患。而天桥这一地域的民众,用顺口溜把修长城及修五岭的大事件记在心中,一代一什相传着:北修长城抵外蕃,南修五岭防水淹!

      宗妇修完五岭后,宗姓家人或家道败落或分家,有一支宗姓后代流落五岭以南三里地的荒滩,重新建家创业,在此创业三百多年,人们把这一地方称宗家滩,日后这里又常年发生水灾,宗姓后人又带领全族人举迁南斑村,在这里又发展繁生三户,人口近二十人,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从宗家滩到南斑竹园,近千年的历史,宗妇女杰治涝的故事在这里小范围流传,并未在史书中记载,不知什么原因。

      二千年代后,人们注重发展农业,将五岭沙石用作垫庄基,或作其它用途,如今五岭遗址,在南斑村二组公墓北有四十多米荒草滩仍可看到痕迹,丈南村南北三号路东也有痕迹可见。

      从宗妇治水至今,几千年了人们只流下那句顺口流:

北修长城抵外蕃,南修五岭防水淹。

      五岭凝聚了鄠邑涝河西岸民众的勤劳智慧,它印正了当地古今的发展变化。

      宗妇女杰的英名淡忘了。如今九0后的青年,鄠邑天桥民众还有多少人还记得五岭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