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闲事”桎梏,让善良绽放光芒

在当今社会,“扶不扶摔倒老人”“帮不帮困境之人”“该不该去‘管闲事’”,这些问题如同迷雾,困扰着许多人的内心,让他们陷入“选择恐惧症”的泥沼。然而,山东那名小伙在考试途中与网约车司机携手救助突发疾病的同学,上演7分钟“生死时速”的暖心之举,虽遗憾错过语文考试却赢得众人赞誉,此事如同一束强光,穿透迷雾,让我们深刻反思:我们是否该拥有更多“管闲事”的勇气?

在多数人认知里,“闲事”意味着“与己无关、无需插手”,但换个角度看,它也是为他人排忧解难、为社会正义发声的有力之举。只是,现实却让“管闲事”之路荆棘丛生。部分好心人因救助他人反遭诬陷,甚至陷入民事纠纷,承受生命、财务与舆论的多重压力,这无疑浇灭了他们“管闲事”的热情;一些人受“旁观者效应”影响,心存侥幸,等待他人先行动,这种“看客”心态如慢性毒药,侵蚀着社会责任感;还有人因见义勇为界定模糊、举证困难,担忧维权无门而退缩。

即便如此,仍有许多人用行动诠释着“闲事”背后的非凡意义。中央政法委发布的见义勇为勇士榜上,有不顾自身安危跳入江河托举孩子的村民,有上班途中挺身而出制服行凶男子的职工,还有在公交车失控瞬间冷静挽救全车人的学生,他们用行动传递着人间温暖。

善意如同种子,一旦播撒便能生根发芽、传递蔓延。湖南湘潭的奶茶店主,通过线上耐心劝解,与外卖骑手、警方一同挽回了一条鲜活的生命;宁波的匿名慈善家“顺其自然”,20多年来持续匿名捐款,用千万善款温暖了无数需要帮助的人。这些善意跨越了职业、年龄的界限,编织起一张充满温情的社会之网。规则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与时俱进,回应民众的期待。上海迪士尼“禁止自带饮食”条款、微信朋友圈广告关闭规则,因学生勇敢诉讼而得到调整,这表明打破对规则的盲目迷信,能让规则更好地服务社会。责任应深植于心,管东伟加入救援队十余年,参与200多次救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潘明杰用心调解每一件“家长里短”,他们将“管闲事”视为自己的使命。

在数字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更远了,但我们不能因此失去“管闲事”的勇气。我们要激活“仁者爱人”的文化基因,打破“各扫门前雪”的狭隘认知,让“管闲事”成为内心的自觉。我们要将心中的善意化为实际行动,为正义发声,为他人提供帮助。就像河南暴雨时,大学生与同学创建待救援文档,上演了一场无声却有力的救援接力赛。

我们还需要营造“撑腰式”的社会氛围。政府和社会应给予更多支持与保障,让好心人不再“流血又流泪”。新修订的《广东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为见义勇为者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司法实践也应明确“合理救助”的边界,不辜负每一份善意。

“事不关己”的冷漠应被摒弃,“责无旁贷”的担当应被拾起。让我们挣脱“闲事”的枷锁,听从内心的声音,用每一个微小的善举照亮社会的角落,让善意闪耀出最璀璨的光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社会的经纬中,见义勇为本是人性光辉的闪耀,是维系社会正义与温情的重要纽带。然而,当生命威胁如暗影潜伏于正义之...
    知涵知阅读 571评论 0 2
  • 在当下社会,“少管闲事”的论调似乎甚嚣尘上,不少人秉持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哲学。然而,这种看...
    旧书与猫阅读 37评论 0 0
  • 前不久,一则“救人小哥被奖励一套房”的新闻火了! 原来,5月21日那天,身为海尔服务工程师的小哥胡云川,在看到悬在...
    丽融老师阅读 968评论 0 0
  • 有些青年朋友在生活中碰到了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就想去管。但是常常为此碰人家的钉子,有时还伤了朋友之间的和气,而且最感...
    平兄日记阅读 4,276评论 1 6
  • 莎士比亚说“善良的心就是黄金” 雨果说“善良的心就是太阳” 可是这次“江歌事件”,由于刘鑫及家人的态度与做法,又把...
    三湘涟漪阅读 4,328评论 31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