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辩”

图片发自简书App

陈金铭:张祖庆老师的《跟着电影学写作》,上语文课求新、求异、求变。传统文化要以怎样的方式方法传递给学生。把精华直接给学生效果不一定好。

蒋军晶:童谣、儿歌、民间故事往往受到贬低,我们有时候要把课和课程区分开。台湾非常重视低幼有声读物,课程要渗透到家庭去。

干国祥:母语一定是从耳朵学起的。童谣、儿歌才是母语。古诗、文言是父语。我不会上公开课,跟他们差远了。《一园蔬菜成了精》绘本实际有民间故事的成分,这个绘本中也是有些问题。强调的是一种变化。民歌童谣是可以结合思辩的。

陈金铭:当一个老师超脱了自身学科的教学后,就开始构架一种体系。这是更有价值的事情。张祖庆老师的刚介绍的有声读物,不一定有老师现场讲得好。蒋军晶老师选的朴树的《送别》,完全可以选得更主流一些。

张祖庆:不试教就进课堂。上课是老师和学生的对话,不是为了展示老师的完美。上公开课是一种探险,是生命的一种常态。毕竟我们都是一个平常的人。

干国祥:听课者不能以欣赏者的身份听课,而应是一个启发者。童谣的节奏就是特点。课不再在于完美,在于给自己的启发有多少。

陈金铭:并不是要求大家裸课,而是不要照着剧本来上。

听课老师:戴老师《泊船瓜洲》的疑问。王安石写诗的背景有偏颇,太绝对。“间”的读音。

干国祥:这个背景不能绝对,不能完全以背景来理解。诗的内容已经很清楚了,那一年写的并不重要。诗本身有逻辑的。诗歌理解了,可以用背景来印证。

听课老师:有声读物的现场感真的比名家朗读重要吗?

干国祥:爸爸妈妈的普通话不标准不重要,是无法替代的。

听课老师:古诗课我们回去该怎么上?

干国祥:对同一问题,换着观点去搜索。要培养自己的搜索能力。长远的做法是要读基本的专业书籍。

蒋军晶:“一水间”的读音真的重要吗?古诗就一定要吟诵吗?比如《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干国祥:“一水间”的读音等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去探究。

张祖庆:有问题并不可怕,这将是我们新的课题。

干国祥:教材并不是权威。它应是学生研究和批判的一个素材。我们的观点是要转变的。

陈金铭:“存疑”也是一种理念。从前的时光很慢,慢得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选择合适自己的路,或者就走自己的路。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日常往返的路上有两排银杏树,旁支的甬道上有粗壮的垂柳,和几座小花坛。由于校区靠近山丘,连着学生的通道也建在...
    栖沙洲阅读 1,514评论 0 0
  • 不要问我是谁,请叫我小雷锋! 口诀 1、二十八字箴言 胆大心细脸皮厚 察言观色善聆听 深情款款须得装 联系方式不能...
    Joe_Lee_Run阅读 1,89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