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小说家毛姆说:“文章写得好,似乎不是小说家的必要标准,那股子精力和活力、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以及对人性的关心和同情,更加重要。”
对于文学,语言就是艺术本身;对一个人来说,语言的质感就是思想的质感。
有个段子是说:两个人来到戈壁滩,一个人说我操!都是沙子。另一个人则感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以前远距离沟通要写信,现在电话、微信语音、视频很方便。口头表达的效率是提高了,但少了对字词的斟酌,字句所传达的意蕴、情意、韵律,美感等是口头表达不能比的。
一方面中国在语文和写作教育不够重视, 这方面师资的功力也不够强; 另一方面,时代不同了,语音和视频是趋势,大体上都决定了语言文字的使用可能会衰微。以后甚至可能不用说话,互相脑电波解码就知道对方想表达什么。
语言和文字本就是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工具,但人也从语言文字中去学习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文字的美在舒展与流动,像云气和水波,不应求助于古诗的格律,但音韵和结构就如古诗般完美,文笔要节制而辉煌,咏吟的对象要包括但已经不限于整个世界。
李敖有句名言:五十年以来,五百年以内,中国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所有嘴上骂我吹牛的人,心里都为我供了牌位。
他太清楚这句话会得到的反响了:尽管你们会生气,但我的这个表达方法你不会忘记。
以前我很喜欢看《李敖有话讲》,在节目里面他会利用一切机会,告诉你什么是好的中文,什么是好的表达。
例如2009年,时隔60年,他重回上海,于旧居拾回一片瓦,以作纪念,后来写下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信知老屋终作土,捧得凄凉片瓦回。
然后他会耐心给你讲解,为什么写作“捧得凄凉片瓦回”而非“凄凉捧得片瓦回”,什么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就这么几分钟,你真的会感受到中文之美,也终于发现李敖先生的文字虽然有的泥土气息重一些,有的市井风情浓一些,有的大蒜的味道冲一些,有的咖啡的味道香一些。却可以提神醒脑,也可以直击人心,更可以如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最后在这种感觉中全面认识了熟悉而陌生的自己。
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好文字宛如葡萄,单独看句子和词语,内部是充盈的,是有弹性的,不能有污秽和破损,彼此间的依托和拉扯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张力不管怎么摆弄,上下左右,颠来倒去,其逻辑终究都是通的 。
互联网两极分化的结果,一方面人使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各种信息,另一方面,人受到这些信息的干扰,人心就会变得很浮躁、焦虑,然后有人就很聪明,到处贩卖焦虑,“我这儿有解决方案,能提升自我,赶紧来”。
慢慢的大家就不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了,似乎只要是个软件,它就能每天给你推送各种毫无价值的东西。甚至很多时候,需要文字表达的时候,我们也习惯用表情包里的表情去表达。
于是,秋天来了,遍地金黄,本来看到它的每个人都会看到树、想到根,现在在网络与商业主义冲击下只会说“有葡萄吃了”。偏偏葡萄全是水分,运输时并不怕压,偏偏又让快递小哥晃又了晃,没有依靠,那就只能全磕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