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去草生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156期“缝”主题文活动。

石中花
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能重名义,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是事境之尘氛未扫,而心境之芥蒂未忘。此处拔除不净,恐石去而草复生矣。——《菜根谭》

尘氛:灰尘烟雾,比喻俗世的气氛。

芥蒂:细小的梗塞物,用在这里比喻妨碍人修身正心的念头想法。这个与现代的用法用意相同。

翻译:

能够轻视富贵,却不能够放下轻视富贵的念头;能够重视名誉节义,却又过于强调重视名誉与节义。这样的情况说明人在为人处事时,还没有完全摆脱世俗各种欲念的影响,内心依然存在世俗种种欲念。这些欲念如果没有被清除干净,恐怕会像石头下的草,当石头移开时,草又会生长起来。

对待富贵,表面上做的好像很是轻视和不慕名声的样子,内心真实的执念又是无法放下渴望富贵的心思,仍被财富地位牵动。其核心问题出在心行不一。也就是外在的“轻”是刻意表演出来的,内在的“重”才是真实欲望。

对待名节和道义,表面上做出一些重视名誉和道义,做出符合道义的行为。 内心里反复强调加重了对“重名义”这一名声本身的执念,目的变成了博取美名。这个时候就是着相了。重视名义不再是发自本心,而是成了换取声誉的工具,流于形式。

举个例子。有人想忘记某个糟心的人,可能是背叛过自己的人,可能是羞辱过自己的人,也可能是坑过自己的人,反正,想起来那个人就心情变坏、感到耻辱。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把那个人忘掉,彻底忘掉。可是,他越想忘记,那人就会在一切不经意间回到他脑海中。他一直以为是自己不够果决和坚定,就更加表现出自己强硬的态势。单位里有人提起那人,他就厌恶躲开,看到关于那人的消息,他也略过,手指划过手机屏幕的动作都格外大。如是种种。许久都平平静静。有一天,他在河边散步,远远感到前边一个熟悉的身影,他下意识垫脚,伸长脖子去找,却看到那人。他眼神黯淡,懊恼地低头叹气,心,酸痛滴血。

石头还没去掉,草也还在生。

再强有力的理性的克制,也只是暂时的压制,石头与地面之间有看不见的缝隙,草只是被遏制了生长,却没有丧失生长态势,一旦那有力的石头搬开去,内心深处的“草”又会蓬勃而生,甚至较之前长得更茂盛。

所以,其实是我们留了那生长的可能,我们的言行不一和心存芥蒂,就是欲望生长的缝隙。

如果去除刻意,不要造作,让一切自然本性流露,不去思索,不留痕迹,会怎样?

那就什么都不做,从“有为”变成“无为”。就放在那里,那些事,那些人,就让他们放在那里。用时下流行的话说,放下一切,放过自己,与自己和解。那个人和所有人一样,都是我生命中的背景,“我”的清净安宁才是本来真体。

石头没了,缝隙不存在了,哪一块草是曾经被压制过的?谁又能分得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