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对于中东地区来说,2025年的4月就是一个惊险的月份。早在4月初的时候,以色列对伊朗驻叙利亚大使馆进行火力打击,造成包括伊朗革命卫队高级军官在内的重大伤亡。到4月12日,伊朗向以色列发射大量导弹和无人机作为报复。4月20日,作为对伊朗的报复,以色列又向伊朗北部地区发动空中打击。
二、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2025年6月13日凌晨,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宣布以色列对伊朗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以色列全境响起防空警报。以色列将这次军事打击的行动代号称为“狮子的力量”。卡茨称,以色列对伊朗发动了空袭。卡茨称,预计不久后以色列将遭受导弹和无人机袭击。
以军方声明,以色列“数十架以军战机已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空袭行动,其中包括袭击伊朗不同地区的数十个军事目标,其中包括核设施目标。”
有目击者消息称,伊朗纳坦兹传出多次爆炸声。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也称,伊朗位于纳坦兹地区的主要铀浓缩设施也是此次以军空袭目标。与此同时,国际原子能机构13日称,正在密切关注伊朗当前的局势,与伊朗保持联系。
内塔尼亚胡还称,以军空袭是针对伊朗主要核科学家对核弹的研究工作,以军还击中了伊朗弹道导弹计划的核心。同时他还宣称此次打击可能会持续数日。接着伊朗媒体报道其伊斯兰革命卫队总部遭袭击,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侯赛因·萨拉米13日凌晨遭到以色列暗杀。伊朗核科学家穆罕默德·马赫迪·塔赫兰奇,以及法里顿·阿巴斯也在此次打击中遭到袭击身亡。
伊朗此次已遭5轮空袭,内塔尼亚胡也表示,此次对伊朗的突然袭击非常成功。截至目前,伊朗德黑兰已造成居民78人死亡,329人受伤。以色列说他们已打死伊朗20多位高级军事将领。中国使馆也提醒在外旅居人员注意人身安全。也就在13日,伊朗也表示要对以色列行动施以报复行动。同时伊朗已中断美伊核谈判。
果然13日伊媒也报道以色列城市特拉维夫遭袭击,包括10处核设施。以色列出动200多架空中战机袭击伊朗,伊朗发射了100架无人机予以还击。
内塔尼亚胡在13日的视频讲话中感谢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以色列“始终如一的立场”。也有匿名美国国防官员发布消息称,由美军人员操作、最早在拜登政府时期部署的“爱国者”和“萨德”导弹防御系统,参与了以色列的防空行动。美国总统特朗普13日也承认,美国事先知道以色列将袭击伊朗。果然又有漂亮国这个“搅屎棍子”。
然而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15日在其社交平台上发帖称,美国“与今晚(以色列)针对伊朗的袭击无关”,并警告伊朗不要将美方列为报复对象。特朗普在帖文中称,如果美国“受到伊朗任何形式的攻击”,“美国武装部队的全部力量和威力将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向你们开火”。“然而,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伊朗和以色列之间达成一项协议,结束这场血腥的冲突!”特朗普补充说。6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启程前往加拿大参加G7峰会前还表示,他认为以色列与伊朗“有很大可能”达成协议,但也称“有时候他们需要打一仗”。
三、
以色列政府13日宣布将关闭全球所有使馆并暂停领事服务。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6月13日例行记者会。会上半岛电视台记者提问称:以色列今天凌晨对伊朗境内多个目标发动了袭击,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林剑对此表示,中方高度关注以色列袭击伊朗,对有关行动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深感担忧。中方反对侵犯伊朗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反对激化矛盾、扩大冲突。地区局势再度骤然升温,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中方呼吁有关各方多做有利于促进地区和平稳定的事,避免紧张事态进一步升级。中方愿为推动局势缓和发挥建设性作用。14日,王毅分别同伊朗外长、以色列外长通电话,敦促世界和平。
俄美总统14日也再次通话 ,普京透露俄准备调解伊以冲突。特朗普表示,他希望俄乌冲突能尽快结束。特朗普还称中东局势令人担忧。他表示,美国谈判代表愿与伊朗就核问题恢复谈判。
6月15日,埃及外长阿卜杜勒阿提同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约旦外交大臣萨法迪和巴林外交大臣扎耶尼通电话,讨论伊朗与以色列冲突后迅速升级的中东局势及其对该地区安全与稳定构成的严重威胁。各方一致强调,必须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危机、努力缓和紧张局势、避免该地区陷入无休止的暴力循环。各方同意将继续保持协调,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加大共同努力以缓和局势。
四、
6月14日,伊朗媒体报道,以色列国防部大楼被伊朗导弹击中,以色列军事基地也被击中。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以色列伊朗停止升级冲突。他说,“升级已经够了,是时候停止了,和平与外交必须占上风。”伊朗也警告美国、法国、英国不要援助以色列。伊朗防空部队14日还击落一架以色列F-35战斗机和多架执行任务的无人机。
当地时间15日,有报道称,伊朗向以色列发射了约50枚弹道导弹。多枚导弹击中特拉维夫地区,造成多人受伤、多栋建筑物损毁。另据以色列急救组织“红色大卫盾”报告,伊朗向以色列中部地区雷霍沃特和巴特亚姆发射的导弹导致1人死亡、54人受伤,其中2人伤势严重。
然而,又有报道称根据以色列卫生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地时间6月15日凌晨,伊朗发射导弹,袭击以色列特拉维夫以南巴特亚姆地区,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上升至6人,超过200人受伤。此外,另有4人在以北部城市塔姆拉遭袭死亡。当地时间14日晚,伊朗开始对以色列发动新一轮导弹袭击。
五、
据法新社6月15日报道,在以色列对伊朗进行大规模轰炸后,以色列正受到伊朗攻击。在此背景下,得到伊朗支持的也门胡塞武装15日称,他们向以色列发射了若干枚导弹。报道称,胡塞武装在一份声明中称,他们“针对以色列敌人的敏感目标开展了一次军事行动”。该组织称,他们“在过去24小时内的不同时间”用“多枚‘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弹道导弹”袭击了以色列中部地区。胡塞武装还称,他们的袭击是“与伊朗军方的行动协同进行的”。
说到也门胡塞武装,就不得不说自从2023年10月加沙战争爆发后,这个也门反政府组织就曾向以色列和与以色列有关的目标发射过导弹和无人机。以色列对也门由胡塞武装控制的地区也曾进行过多次袭击,包括萨那的港口和机场。
6月15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前总司令、伊朗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秘书雷扎伊重申,伊朗当前无意寻求拥有核武器,但将来会发生什么并不确定。穆赫辛·雷扎伊还表示,支持以色列的国家一旦卷入战火,战争的规模可能会超乎想象,伊朗正为此准备。他强调,伊朗不会成为冲突的发起者,但将成为终结者。
六、
伊朗和以色列一旦再次爆发战争,后果很严重。首先,以色列和伊朗这两个国家的相互报复已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循环如果持续下去,两国可能很快就发生一场大规模冲突甚至是战争。第一,以色列-伊朗冲突升级成战争的风险很高,换句话说,这两家的相互报复很可能变成真打;第二,如果以色列和伊朗真打起来,后果很严重。
现在的伊朗已经不是上个世纪80年代和伊拉克打两伊战争时期的伊朗了。当时伊朗在整个中东地区比较孤立,西边紧挨着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在相当程度上被压制住了。但是2003年美国把伊拉克打掉以后,原来的两伊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伊朗的周边就没有什么制约力量了。所以国际战略研究界有一个说法,就是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伊朗。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伊朗利用中东的乱局迅速扩张势力,现在叙利亚的阿萨德政府、黎巴嫩最大的武装派别真主党、也门最大的武装派别胡塞武装,伊拉克的什叶派民兵,再加上加沙地带的哈马斯,都成了伊朗的“小兄弟”。伊朗在中东地区仍然处于扩张状态,以色列也好,沙特、阿联酋、约旦这些温和阿拉伯国家也好,越来越没有能力或者意志来遏制伊朗。
其次,以色列和伊朗的冲突如果升级为战争,那么全球石油供应可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现在的伊朗已经不是上个世纪80年代和伊拉克打两伊战争时期的伊朗了。当时伊朗在整个中东地区比较孤立,西边紧挨着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在相当程度上被压制住了。但是2003年美国把伊拉克打掉以后,原来的两伊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伊朗的周边就没有什么制约力量了。
七、
受地缘局势扰动来袭,金价、油价携手大涨。6月13日,现货黄金站上3400美元/盎司,盘中最高触及每盎司3437美元,COMEX黄金期货最高冲上3455美元/盎司。上周五晚,WTI原油大涨超7%,布伦特原油暴涨逾8%,双双收出长上影线,内盘SC原油主力合约同步大幅反弹超6%。周-SC原油主力合约最高触及553.6元/桶,创下2月下旬以来的新高,大幅上探5.43%,报收541.6元/桶,高硫燃料油主力合约盘中最高触及3276元/吨,创下2月中旬以来的新高,大涨3.38%,报收3276元/吨。
近日原油期价波动剧烈,凸显了市场关于地缘风险对供应冲击的担忧。据央视新闻报道,14日伊朗南部布什尔省两家炼油厂遭遇以色列空袭,南帕尔斯炼油厂第14期项目设施爆炸起火,法杰尔·贾姆炼油厂同样遭到袭击。这是以色列首次袭击伊朗能源基础设施,而且是上世纪80年代两伊战争以来首次有伊朗境内炼油厂遇袭,加剧了市场对战事升级可能大范围破坏中东石油出口的担忧。
当前原油市场的焦点在于地缘冲突扩大化可能导致霍尔木兹海峡关闭,从而带来大量的油轮绕行成本。整个中东地区的石油运输都主要依赖霍尔木兹海峡,该航道在最狭窄处仅21海里宽,每个月平均有超过3000艘船只通过,流经的石油相当于全球液态石油消费量的21%,即每天约2100万桶。当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一触即发时,人们最担心的便是这条石油动脉可能会对航运关闭。一旦这种情况发生,每月超过5亿桶从产油国东向输出的原油将不得不寻找其他途径进入市场。
因伊以冲突明显扩大升级,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14日晚间,阿曼外交大臣巴德尔表示,原定于15日举行的伊朗和美国的第六轮核问题谈判将不再举行。4月以来,美国与伊朗围绕伊朗核问题的多轮间接谈判没有取得进展,美国继续加大对伊朗的制裁。5月伊朗原油生产仍维持在336万桶/日的产量高位,进口量受到美国制裁影响。
八、
以色列的困境。伊朗的国土面积有1645000平方千米,以色列这个国家面积很小,目前实际控制面积仅为2.7万平方千米。1950年迁都耶路撒冷,对于耶路撒冷的地位和归属,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一直存在争议。以色列又长期处于敌对国家的包围之中,所以它的战略一直非常有进攻性,主张在对手还没有动手之前就先发制人,不主张防御。但最近十几年来,他们似乎也慢慢相信,以防御为主、报复为辅的战略也能确保自己的安全,而且不容易引起大的冲突。
以色列如果大力发展经济,慢慢带动巴勒斯坦人的经济改善,那么安全局势也会慢慢平稳。这也可以称为“繁荣换和平”或“福利换和平”,用来替换已经失败的“土地换和平”。但是加沙冲突证明,这两个假设都不成立。
以色列下一步的战略可能更加具有进攻性:一方面,以色列可能重新恢复之前“先发制人”战略,也就是一旦认为对手可能对它构成重大威胁时,就先行打击,解除威胁。这方面最突出的三个例子,就是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1981年空袭伊拉克核设施、2007年空袭叙利亚核设施。另一方面,以色列可能在边界之外建立缓冲区,也就是出兵把边界之外的一些地区控制起来,防止其他武装力量袭击以色列。有报告说,现在以色列内塔尼亚胡政府已经制定了对加沙部分地区无限期军事控制的计划,防止哈马斯的袭击,另外以色列可能也准备重新占领黎巴嫩境内和以色列的交界地带,从而消除黎巴嫩真主党对以色列北部的威胁。
这种调整你一听就明白,下一步以色列的战略很可能就是要往一个更加强硬、也更加高风险的方向去了。那报告说的这种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我这里补充一个信息,从2023年10月加沙冲突开始以后,以色列国内民意“右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民调显示有三分之一受访者表示“右转”,仅有6%的人表示“左转”。这也就是说,冲突越是拖下去,以色列国内的强硬主张就越是抬头,主张用“两国方案”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人就越少。所以,如果以色列战略真的往更强硬的方向调整,那么它有充分的民意基础,而加沙冲突越是久拖不决,出现这种战略调整的可能性就越大。
那加沙冲突是不是会久拖不决呢?应该说在这一个问题上,大多数智库的判断都不乐观。我这里有一篇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4月10日出台的报告,题目叫做《当“铁剑”重回鞘中》,这里的“铁剑”指的就是现在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铁剑”军事行动。这篇报告认为,此次冲突大概率会陷入僵局。以色列在冲突前三个月的花费就达到GDP的11%,接下来的三个月花费几乎翻了一番,所以这场冲突已经成为以色列多年历史上最昂贵的冲突。
同时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灾难非常严重,在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死亡人数已经超过33000人,220万居民中有190万失去了家园。但这种高昂的代价并没有带来结束冲突的愿望,在以色列方面,内塔尼亚胡政府体现出了强大的韧性,扛住了国内的反对浪潮,在巴勒斯坦方面,内部分裂仍然很厉害,根本没有统一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已经90岁了,主要政治力量都在等着争夺这个位置,所以没有谁会在这个时候表现软弱,都会往强硬方向发展。
更关键的是,不仅加沙冲突本身不容易停,而且这次冲突使建立巴勒斯坦国的前景更加渺茫。俄罗斯智库这篇报告认为,让巴勒斯坦建国、用两国方案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想法是上个世纪上半叶提出来的,国际社会试了一次又一次,已经证明行不通,而且这次加沙冲突给双方留下了更大的伤痕,巴勒斯坦建国更不可能。它还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那就是“精神错乱是一遍又一遍做同样的事情,期望得到不同的结果”。那巴勒斯坦问题怎么办?可能只好换思路,但在新的思路出来之前,这个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
这篇报告可能比较悲观,但现实可能真的如此。那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以色列和伊朗当前的这种冲突逻辑也只能继续发展:未来可能是一种高风险的僵局,但打破僵局的风险可能会更高。这就是战略上的两难,而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承认两难,适应两难,才谈得上解决两难。中东问题显然在短期内是无法保持和平,但是我们都希望中东地缘政治稳定,世界和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