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的福建、湖南、四川之间辗转,四千多公里的长途奔波,导致最近的日更都是这样的状态:当天只开了个头,后续找时间补上。
显然,这是不可取的。我得努力地改变这种状态,最好的办法是:让写作成为一种本能。
就像是饿了想吃饭,困了想睡觉,有想法了、有灵感了,就马上记录下来。
本能是什么?就像肢体的条件反射一般,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准备、不需要说服自己,自然而然地发生。
比如,拿起手机,解锁,打开微信,开始聊天,这个过程不会超过三秒,完全是自发反应,不需要经过思考。
而我的日更状态是这样的:先找个安静的地方,至少有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打开电脑,先酝酿酝酿情绪……
然后,就出现了开头所说的那种状态了,虽然每天在坚持日更,却是一天比一天艰难。
那么,怎么让写作成为本能呢?
想起了之前一直坚持得不错的语音输入,后来,因为手机上的简书输入总是出现卡顿,半天跳转不过来,等待的时间过长,以致没了耐心,才转而改用电脑。
手机不离身,是现代人的通病,毫无疑问,用手机写作,比电脑要方便得多。这样一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降低了写作的阻力。
在碎片时间里,掏出手机,打开简书“私密文章”,下一秒就可以写。当然,也可以用备忘录,或者印象笔记之类,根据个人的喜好而定,记录在哪不重要,重要的是“写”这个动作。只是,我习惯直接在简书里写而已。
这种完全不需要时间来准备的状态,是电脑永远也做不到的。所以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写作的场景早该从书桌上解放出来。
日更,如果能一气呵成,自然是最理想的写作状态了,却也是最难实现的写作状态。
不管是身在职场,还是居于家庭,总是很容易地被各种琐事牵绊住,如果一直想要等待那个“完美的时刻”,那必定是一拖再拖,最终,一个字也没有写出来。
所以,日更千字文,关键是方法,而不是时间。
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分段完成:比如早起开个头,午休时完成第一部分,晚上完成第二部分,第二天再加以修改润色,并完成发布。
至于文笔,齐齐老师总是说:会说话就会写作。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也正是受这话的影响,坚持记录日常,已经日更两千多天了。
也有人跟我说,不敢写。为什么不敢写呢?不难理解,他所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信心和方法。
那么,还犹豫什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写起来,记录生活中那些让人感动的温暖,读到的有意思的观点,触动心灵的句子,某个时刻的感悟,……,让每一次打开手机的冲动,都能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积累。
或许,我们可以试着将“微习惯”好好地执行起来,哪怕每次打开手机,只写下一句话,也算完成。
坚持一段时间,来培养这种习惯,想来,一个月之后,习惯成自然了,也就是本能了。
有人说,人生最好的时刻就是现在,最好的状态就是一直在路上。
所以,不要想太多,先完成,再完美。
三十天后,你会感谢今天的自己,因为,你养成了一个影响一生的好习惯!

2025年齐帆齐写作营 第(294)篇1145字,累计35064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