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7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孔子说到:每个人都在自以为是,也觉得自己真的很聪明,这也是能活在世间的一种安慰,然而一旦陷入罗网陷阱且不知道如何躲避;每个人都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聪明,选择中庸之道却不能坚持一个月。

        人是一个无法探究根本的一种生物,千百年来多少人都在探索究竟,可总是难以透彻。儒家从人的社会属性去探索,也是一种途径,能否彻底,也难以说透。人总活在角色中,角色的自我认知就是自己是对的,于是所有人都会自以为是,即便错了,也错得自以为对,这就是角色认知。那么人也会经常认错,这又是为什么呢?与其说认错也只是表象而已,人在无法超越时就会表面认错,内心依然认为自己是对的,这个就是人所表现的聪明。活着思维中的人生命中是没有错的。可是一旦落入罗网之间,人就如苍蝇一样,拼命自逃且已经身陷囫囵,这是什么本身的恐惧所致,在危机面前,一切的聪明就荡然无存。

        人在社会中愿意为了顾全大局而选择中庸之道,可谁又能坚持一个月呢?做一天不算什么,做一月也不算什么,做一辈子才是什么。可多少人能坚持一个月呢?正如《中庸》开篇说到,守中不在热闹中,而在慎独处。中庸之用为角色,自然不会坚持,一旦离开监督的环境自然消亡,只有明白中庸之道是生命本真才会坚持,只有本色明了,中庸之道自然留存。

        本色何其有?角色剥离间。正如角色是外衣,本色是胴体,美在外衣为角色,美在胴体为本色,角色与本色,一瞬间。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