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子初一开学去寄宿了,年龄尚小,又没离开过家,他本人也没啥信心,离家返校前还大哭了一顿,所以第一周我们有点紧张。
周六,我们赶紧过去哥哥家看他情况,他明显地有些焦虑,我们便七嘴八舌在那里宽慰他,让他放轻松,大家其实也不适应的,过段时间就好了。
我也跟他讲我读大学离家哭了一个星期呢,哥哥接过这个话题就说:“可不是嘛,你姑姑去读大学,可搞笑了,电话都打到北京来了(那时候还没手机,得用公用电话),跟我一直哭说想家,不习惯,哭了半个小时,我都烦躁了,跟她说你会适应的,她就在电话里又哭又喊我不会适应的。”
呃,我自己都笑翻了,不能相信有过这样的历史,也不想承认我曾经那么任性,我是记得想家会哭,但不记得有这么一通电话。哥哥又讲,他去北京读书,也哭了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那是军训时候合唱《军中小花》,恰逢中秋节,想家哭了。
我哥安慰侄子说“你看,当时也是不习惯啊,可你会适应的,以后想叫你回家你都不想回了呢,”“对啊,你看现在我们都不爱回家了。”我附和道。
说完,我自己都沉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爱回家了呢?是从妈妈去世后?还是老爸再婚后?还是回去开始疲于应对过年过节的繁琐礼尚往来后?以前的每一个假期都想要回家去,不想去旅游,不想跟朋友去玩,外面再广阔的世界也没有家里好。
可极度恋家的人有一天也不再留恋那个温柔乡了,人的成长,终要离开舒适的地方,去经营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慢慢地,收起任性,一切以小家为中心,哪里过年,哪里过节,都是小事,只要一家人平安健康,哪里都是家。
成长,也不尽是无奈,更多一份释然和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