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有趣的灵魂

      2025年5月22日,我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数诲领航,精准复习六年级数学提质增效联合教研活动。去的有点早,走进会场。只一眼,只一眼便看到会场中 的某一排坐着一位衣着得体的女孩在认真看书,进进出出的人与她无关,她只专注着自己的世界,人书合一的画面是那么时和谐而美好,真是一个有趣的灵魂。

      她是我一个久未谋面的朋友,相隔不远但各忙各的,鲜少见面。但心是相通,只要有事随时联系。在我的心中她是一个精致的人,无论什么时候说话、做事都让人很舒服。我忍着去和她打招呼的欲望,静静的观察着她的面部表情。一人一书,沉静在自己的世界中,是那样的恬静、安然,与平时那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判若两人,如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眼前的人就是爱说爱笑的人。偌大的会场她似一股清流,无声的流淌。看,她时而眉眼弯弯,时而皱眉,时而嘴角上扬一个漂亮的弧度,时而眯眼似在沉思、理解记忆,时而……时光在驻足中悄然流失,我轻轻坐到她身后,只想近距离的坐着,并不想打扰她。

    会议还是按时开始了,她悄悄合起书,轻轻放进包中,拿出听课记录做着会前准备。也许是我和同伴的低声交谈她听出了我的声音,转身笑着和我打招“姐,你也来了,坐前面来吧”我笑笑,和她坐一起“你看书的样子真养眼,看的啥书,这么专注”我笑着说。“《把课改作为方法》褚清源老师的书,刘老师经常看的一本书,很值的读一读”说着她把书从包中拿出来递给了我。接过书我随手翻开,看到书上不同颜色笔的批注我的眼前浮出了刘老师,她爱书如痴。看过的每一本读都有自己不同的批注与见解。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灵魂,而刘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书的灵魂产生共鸣,与作者隔空对话,从刘老师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她用自己专业知识的厚度,抓住读的每一本书的“龙骨”,用自己的话把它讲清楚,把复杂的道理变得简单明了。她的性格温润如玉关怀着每一个和她相遇的人。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数学的热爱,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影响着一群热爱数学的小数人。很长时间没有见过刘老师了,不知道她来了没有,我悄悄的在人群中寻找着那个熟悉的身影,环顾四周没有看到,她是一个时间关念很强的人,会议快开始了,还没来,也许她外出学习了。心里想着。“你越来越像刘老师,书上的批注都如此的像。乍一看,以为你是借刘老师的书。说真的我每次见到你,都和以前的你不一样。一个人最大的运气,不是捡到钱,而是遇到了一个人,她打破了你原来的思维,提高了你的认知,提升你的境界,带你走上更高的境界。限制你发展的,往往不是智商和学历,而是缺少一个优秀的引路人,我们是幸运的遇到了刘老师,她让我们在迷失中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她点点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刚才你沉浸在书中,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时,外界的喧嚣似乎就暂时远去了。你的注意力从纷繁的外界收回到宁静的内心,思绪得以沉淀,心灵得以滋养,这就是岁月从不败美人的最好释。”我说。看着她对书中不同颜色笔的批注,我似乎能感觉到她不仅仅是在书海中遨游,更更是一种修炼的过程,一个不断精进、不断丰盈自我的过程。在与文字的对话中,涤荡心灵的尘埃, 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澄明。这份“把心读静”的功夫,她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浮躁中守住本质,在纷扰的世界里,找到一片安顿灵魂的角落。

    “今天会议…”拉回了我的思绪,我们相视一笑,认真聆听着今天活动安排,学习一次成长一次,君子合而不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老师努力,学生配合,书写着一起成长的美好故事。教育,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是一段携手同行的温暖旅程,更是一场老师与学生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浪漫约定。在这场约定里,老师如熠熠星辰,照亮学生前行的漫漫征途;学生似破土新芽,赋予老师生命新的蓬勃力量。当老师的倾心付出与学生的积极配合完美契合,教育的乐章便奏响了最动人的旋律,成长的画卷也徐徐展开了最绚丽的色彩。瞿主任引经典的最后总结让我记忆犹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要求在子习才建立知识网络而非孤立地记忆知识点……

    书,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它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也映照着广阔的人间自态,在着繁纷的世间,阅读对人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更能够在无形中提升我们的气质与修养。正如三毛所言:“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这种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浸润在书香中的自然流露。忽然脑海中浮现出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