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口吃的逆袭——杨老师的小传

现在以说话为生的杨老师曾经是个口吃,而且很严重,如果你在语言表达上有专业研究,就是听现在杨老师的表达也是有“病根”的,只不过大部分非专业人士已经听不出来啦。(可见杨老师伪装得有多好,得意脸。)

口吃是因为什么原因引起的,到现在专家莫衷一是,然而我的口吃从小就被定性为基因遗传问题,因为我的两个舅舅全部口吃,我舅舅家的表哥也全部都是口吃。

一旦被认定是基因问题,也就意味着大家选择了认命,所以我从小听到最多的家里人的安慰是:好在长得还不错,口吃也不影响将来找对象。家里人有这样的观念也可以理解,毕竟在80年代还需要点煤油灯的河南小山村,一个女孩的命运并没有太多的可能。

到现在我都记得小时候因为口吃被小朋友嘲笑的场景,他们模仿我的说话,模仿我说不出话来着急得面红耳赤的尴尬样子,而我自己也选择了认命,就觉得自己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当一个人从小选择了认命,她也就放弃了去努力去改变,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思维方式。

改变的契机是因为我父亲,他的原始学历只是小学毕业,机缘巧合当了2年兵后进入我们县城的一个煤矿开始当挖煤工,因为他的努力和机遇,所以实现了职位的快速攀升,在不到10年的时间成为了这个2000多人的煤矿矿长,就这样我父亲成为了我老家那个小山村的传奇,而我也从山村小学转到了父亲所在煤矿的子弟小学。

当我因为转学实现了走出农村的第一步,突然间感受到生命的可能性。在过去,我从来都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走出农村。当一个孩子心中开始升起可能性,她的生命就开始被注入进去神奇的力量。

我开始相信我有可能改掉我的口吃,所以我就故意放慢速度给同学和老师讲话,过一段时间发现果真有效果,自信心大增,开始练习其他的方面,例如在家里大声的朗读课文,竟然发现自己读书的时候一点都不口吃,这个发现让我的自信心大增。由此可见,当一个人相信做一件事情有可能性,她就会努力去尝试,而尝试之后的小成功带来的自信就会更增强这种可能性,这样就进入到一种良性循环。

每天在家朗读课文带来的附加值就是我的考试成绩总是第一名,这时候即使偶尔还有口吃,同学们也都选择了忽略,因为在学校,考试成绩的光芒会掩盖住诸多缺点。这也让我从小就开始意识到,一个人要想在人群中获得地位,需要真正的实力。当然,这里面也有我父亲的影响力的原因,因为所有小朋友的家长都是我父亲的手下,连老师都是我父亲的手下。

我差不多在小学毕业的时候说话已经没有明显的口吃,当然表达依旧赶不上正常人的流畅,不过我已经很知足了,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我在读研究生二年级决定要做培训师开始。可见,知足是进步的阻力。

想要成为一名培训师,表达能力最起码要比普通人要好,那时候就开始参照专业人士的建议刻意训练,这么多年下来,也算是彻底洗掉了口吃的痕迹。很有对比意义的事情是,我的亲弟弟,小我5岁,一直到现在都是口吃。

很多人好奇我到底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式练习?其实这些方法说出来一点都不神奇,也是我现在做有关表达类培训都会用到的方式:

1、绕口令训练。这应该是全世界最通用的训练方式,如果你有时间的话可以看一下训练表达教科书版的电影《国王的演讲》,那位口吃的国王也是一直在练习绕口令。

来几段经典的绕口令试一下:(由慢到快)

“四十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

“出租车司机驶出租车,送此住宿人找住宿证。”

“黑化肥挥发发灰会花飞,灰化肥挥发发黑会飞花。”

“牛郎年年恋刘娘,刘娘连连念牛郎。”

“七巷漆匠偷了西巷锡匠的锡,西巷锡匠拿了七巷漆匠的漆。”

“八百标兵奔北坡,北坡炮兵并排跑,标兵怕碰炮兵炮,炮兵怕被标兵碰。”

2、流畅度训练。要在表达中不卡顿,没有明显换气的声音,没有多余的口头禅或者重复。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随便拿起一段文字就开始读,最好一口气不卡顿的读下来。我一般在课堂上采用的方式随机抽出一段报纸上的文字让学员读,中间不许卡顿。

流畅度表达的基础是气息,所以我一般通过长跑和游泳来训练气息。平时的时候可以多做深呼吸练习。

3、讲故事训练。讲故事是最好的训练语言表达的画面感,即你能否把别人代入到这种画面感中。

可以在生活中练习讲故事,例如讲一个幽默故事,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讲一个正能量的故事,让大家受到激励;讲一个感动人的故事,打动他们的心灵;讲一个恐怖故事,吓得听故事的人不敢自己去厕所……

我从一个口吃逆袭成培训师,这种生命的可能性很是美妙,当然你也可以让你的生命有更多的可能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