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读后感二:窦娥简评》

接上回,今天来细说下重读后对窦娥的一些个人见解。

毕竟是成书于七百多年前,那时的三从四德是绝对政治正确,能在市面上广为流通的杂剧,基本都不太会触碰这个敏感的问题。但窦娥作为主角,从文字的细微处来看,还是对这些陋习有一些不甘的反抗的。

第一处,窦娥在内心的矛盾。原本在生活中是服从于婆婆,后来慢慢的拒绝,再到尝试着去纠正婆婆的错误思想。只是由于人微言轻,收效甚微。从故事的逐步发展和窦娥的言行举止中,可以窥得一二。

最开始在得知婆婆自作主张将她许给张驴儿时,便觉得婆婆的做法非常不妥,却也只敢理论而不敢纠正;待到婆婆劝她顺从于张驴儿时,窦娥万分不愿,于是斩钉截铁的拒绝,并多次奉劝婆婆不要引狼入室贻笑大方。然而婆婆考虑的是一来受了威胁她本身就胆小怕事,二来家中有了男人也算是有个依靠,便早已下定决心同意了;最后公堂之上,窦娥明知用毒药害死孛老的是张驴儿,且本身张驴儿要害死的是婆婆,她还是出于对婆婆的担忧怕她承受不了重刑,揽下了罪名。即便重刑在身,窦娥都承受了,也没认这个罪名,然而却为了婆婆活命,竟然就认了。而在文中婆婆始终并未有对窦娥的任何辩解,她只说了句“窦娥孩儿,这都是我送了你性命。兀的不痛杀我也!”,便目送着窦娥被知府桃杌定罪了。

一波三折之下,窦娥的内心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起初对婆婆有些不认同,苦言相劝;后来是毫不认同,不但拒绝婆婆对自己命运的安排,且有了一些埋怨和说教。然而一旦婆婆有难,为了就她活命,自己却又跳入了火海,这时的窦娥所屈从的既有亲情又有封建礼教的桎梏,而她自己也感到了愤怒和不甘。窦娥的矛盾心理越来越加剧。直到法场行刑时,眼看已无力回天,这种愤怒和不甘达到顶点,终于迸发除了那句台词:“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第二处,发愿天地异象。法场行刑时,窦娥将自己的冤屈发愿为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这是全文最让人动容之处。一个人得有多么冤屈,才能发出如此重愿。这贪婪而又歹毒的张驴儿,这愚笨而又腐败的知府桃杌,还有这怯懦而又寡恩势利的蔡婆儿,这就是一个民不淳官不正亲不爱的烂透了的社会。作者借窦娥之事揭露了以上种种,但并未借窦娥之口对他们有任何的质问和抨击。借窦娥之口,引来了天地异象,却没有直接去对他们作出惩罚。间接的也可以看出,作者寄希望于社会仍存在淳朴的良民、刚正的清官、互爱的亲人,作者仍旧是寄希望于改良这个社会。

第三处,化身鬼魂求助。窦娥身死后,虽发愿成功,然而三年过去了,竟无一位清官能为其平反。在得知其父亲为官掌权后,只好化身鬼魂前去告知实情,求助父亲为她洗刷冤屈。如此看来,即便是当日血飞白练、六月飞雪、楚州亢旱三年,也不过只是百姓间的谈资而已,并未引起他们的重视。而这楚州的官场更是无人觉得蹊跷敢于站出来,果然是天下乌鸦一般黑。逼得窦娥只好再去寻她父亲求助,也幸好她父亲是两淮提刑肃正廉访使,有这个能力为她平反,不然就真的是要令人唏嘘不已了。

第四处、洗刷冤屈者,先是父亲才是清官。为窦娥昭雪平冤之人,既不是当地的本该管辖此事的历任知府等官员,也不是任何发现卷宗有蹊跷不妥之人。而是窦娥的父亲,两淮提刑肃正廉访使窦天章,并且还是窦娥化为鬼魂后,主动告知实情他才得以知晓此案的。很难说,如果窦娥不是窦天章的女儿,他还会如此卖力去彻查吗?这也是局限之处,作者仍未跳出中华五千年来的人情关系,熟人好办事,生人嘛多半是理都不理的。而按照当代的法治社会,本应当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情况,而无需走后门托熟人才能办成事。况且不是每个老百姓都有刚好为官的熟人可以托他办事。希望当今的社会,能逐渐脱离这种五千年来所形成的熟人圈子好办事,排斥一切生人的潜意识。也希望创作者们,能在自己的作品中注重到这一点。

第五处,蔡婆儿的结局。蔡婆儿是实打实坑了窦娥的,本身她就是放高利贷出身,其次为了活命,引狼入室,让张驴儿来到家中,这已经是为后续窦娥的悲剧埋下伏笔。与虎谋皮只会被吃掉。蔡婆儿把张驴儿父子引入家中,还跟张驴儿保证要劝通窦娥顺从于他。然而张驴儿急不可耐,已经着手要谋害蔡婆儿,再去霸占窦娥。阴差阳错下了毒药的羊肚儿汤被孛老喝下,成了替死鬼。而窦娥也被这两人间接的害死了。主犯是张驴儿,那么蔡婆儿也必然是有从罪的。只可惜结尾处,窦娥还要为她求情,让父亲照顾她。而窦天章,竟然就真的毫无责罚,将其收养去颐养天年了。读至此处,虽是合乎封建礼教,但却不合法不合理更不合情,让人胸中郁闷,愤愤不平。

第六处,桃杌的结局。孛老是张驴儿害死的,而窦娥是被桃杌昏庸错判一手扼杀的,却只得了个杖一百,永不叙用的下场。这也太轻了些。为父母官,岂能滥杀无辜,判案查证本来就应该慎之又慎,似这般屈打成招、敷衍了事、草菅人命的糊涂官,竟然连牢狱之灾都省了,看来作者在写此处时,还是顾虑到了彼时元代当政为官之人的敏感之处,害怕因此生出事端,就草草结尾了。然而让人读了后,在窦娥沉冤得雪大呼畅快之时,却又似如鲠在喉,难以下咽。





Over~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窦娥冤全称为《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作家关汉卿,根据东海孝妇的民间传说故事所创作出来的杂剧。 故事的全部人物...
    阳侠阅读 811评论 0 2
  • 寿数非干今世,相守三朝五夕。 张本老儿就这样撒手人寰,死得真干净,一点活气儿都没有了。 变故突发,剩下的三个活人全...
    张澜风阅读 15,548评论 0 3
  • 一缕冤魂入黄泉,鲜血高悬二尺练,六月飞雪为哪般?三年大旱明屈冤。《窦娥冤》大家都不陌生,初中课文里也有节选,...
    湘雨惜兰阅读 667评论 2 21
  • 作者简介:关汉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号已斋(一斋、已斋叟),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另有籍贯大都和祁...
    小小的Jobs阅读 810评论 0 0
  • 1 京剧《窦娥冤》的剧情 京剧《窦娥冤》是“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的代表作。程砚秋编演本《窦娥冤》的剧情是:秀才蔡...
    十月冬阳阅读 1,848评论 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