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撰:王付涛
本卷记公元309-3011凡三年事
一、“八王之乱”最后的胜利者,司马越。
西晋“八王之乱”是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这场动乱共历时十六年,自元康元年(291)起至永嘉元年(306)晋怀帝改元永嘉,东海王司马越辅政为终,这也宣告着东海王司马越成为了“八王之乱”最终的胜利者。
司马越当政期间,有个典故,即“不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个典故本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厌而已。原意思是,小人的肚子有饱的时候,但愿君子的愿望和小人的肚子一样,也有满足的时候。现在引申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思是指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
据《世说新语》记载,司马越辅政期间,朝廷命官刘庆孙算是个小人,此人心术不正,成天算计,一来算计如何敛财,二来算计如何整人,以致声名狼藉。刘庆孙觉得庾敳(ái)家有巨财,平时却用钱颇少,肯定不愿意借钱,他就着磨着怎么整饬庾敳。在一次聚会上,三个人一块吃饭喝酒,庾敳平素就爱喝酒,就在聚会上喝醉了。刘庆孙便鼓弄司马越向庾敳借钱,司马越也就趁此向庾敳借钱,但没有说明数字,当时庾敳的头巾掉在桌上,他正用指头挑起头巾,不紧不慢的说:“下官家里有二千万,你想取多少就取多少。”司马越这一听对庾敳是由衷的佩服,司马越便对刘庆孙说“不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刘庆孙的计划落了空,也无从下手陷害庾敳。
二、一个奴隶的逆袭之路——草根皇帝石勒。
石勒,本名㔨勒或匐勒,石勒这个姓名,是后来汲桑替他取的。出生于并州上党郡武乡县(今地名位于山西省)的一个羯人小酋长家庭。他的祖先是匈奴别部羌渠部落的后裔,祖父石耶,父亲石周曷朱(一说为石乞冀加),都曾为部落小头目。
石勒十四岁时曾随乡里的人到洛阳行贩。他长大后,健壮而有胆量,雄武而又爱好骑射。石勒20岁时被卖给茌平人师欢(一作师懽)做奴隶,师欢感到石勒相貌奇特,遂免除其奴隶身份。师欢家邻近于一个牧马场,师欢与牧帅汲桑常相往来,石勒借机以善于相马结识了汲桑,从此开始了收揽人才、积聚力量。
公元306年,公师藩在赵魏起兵,石勒、汲桑率领牧人数百骑马投奔了公师藩。汲桑这时才让石勒以石为姓,以勒为名。后来由于屡遭兵败,又随汲桑投奔汉王刘渊,接着继续兵败,汲桑被杀,石勒辗转投奔到上党胡部。胡兵都畏服石勒,后来石勒率众归顺了刘渊,刘渊加封石勒督山东征讨诸军事。石勒自此力量日益壮大。
石勒从谏如流,其侄石虎年十七,残忍无度,军中都以他为祸患。石勒想杀了他,以绝后患。但听从其母“快牛为犊,多能破车”,即快捷的牛在牛犊时,大多都会把车弄坏。石勒便任石虎为征虏将军,指派他去攻战征讨,所向无敌。
当石勒转战于江汉一带时,在洛阳的司马越因众叛亲离,害怕匈奴刘氏的进攻,洛阳难守,于是以讨伐石勒为借口,企图回到他的封国东海(今山东郯城北)以自全。经过许昌,进屯于项城(今河南沈丘南)。晋怀帝司马炽痛恨司马越擅领军队离开京城,手诏与苟晞,令其讨伐司马越。司马越忧惧不已,在光兴二年(311年)三月病死于项城。司马越死后,灵柩送还东海。石勒知道后,率领轻骑从许昌出兵追赶,在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郸城东北)追上晋军。石勒分兵包围并猛射晋军,晋军大败,晋军尸体堆积如山,王公士庶兵卒十余万人,无一幸免。石勒斥责司马越是扰乱天下者,对其劈棺焚尸。
石勒目不识丁,喜欢让别人读《汉书》给他听。一次,他听到郦食其劝汉高帝把六国的后代立为王侯,高帝马上刻印,将要授予爵位,就大惊道:“这种做法会失去天下,怎能最终得到天下呢!”当听到张良劝阻高帝时,才松了一口气说:“幸亏有这个人呀!”
石勒本身虽有不少污点,特别是杀人过多且有时滥杀,据记载,仅崤山一战,杀死的放弃抵抗的晋军军民就有二十多万人,一次杀死几千人的不计其数,可以说是汉人的刽子手。但从历史角度看,石勒的确算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奇才。
三、楚囚对泣。
西晋末年,由于战乱不断,人们纷纷渡过长江避难。王导和众名士一起登上新亭游宴。有人坐叹“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大家听了都相视流涕。王导愀然变色,说;"当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
楚囚对泣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处于困境、无计可施的人。比喻在情况困难、无法可想时相对发愁。这个成语的典故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当时楚国人钟仪被俘到晋国,与同伴相对悲泣,后来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人们在遭遇国难或其他变故时,相对无策,徒然悲伤。在现代,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描述个人或团体面临重大挑战或困境时的无助和悲伤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