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过后,转眼又到正月二十三。在我们农村,这天有“燎疳”的习俗,是正月里最后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每年的傍晚,各家各户都会在门前堆起白天割回的蒿草柴火。夜幕降临时,一家人围在柴火堆周围,远远望去,空旷的黄土大塬上,万家篝火,照彻西北大地,壮美无比。我想,任何一场篝火晚会都无法与之媲美,这堪称我们家乡的“篝火节”。
小时候,每到正月二十三,吃过早饭,四堂兄就会带着我们去沟边、岘畔寻找“燎疳”用的柴火。这些柴火其实是被风吹干了一个冬季的蒿草。这一天,沟畔山坳上到处都是收拾柴火的人影。忙活大半天后,我们把割好的蒿草背回家,父亲会扯下除夕时贴上的对联和门神,用黄纸剪成二方或四方连续图案的纸人,悬挂在门楣上,这就是“燎疳娃娃”。夜幕降临,家家门前都堆满了柴火和院内清扫的杂物,插上“燎疳娃娃”,再投入扯下的对联、门神、香表、鞭炮、盐粒等,点燃柴火,烧掉“燎疳娃娃”。此时,家家门前烈火熊熊,火光四射,把院落乃至村落照得红彤彤的,鞭炮声与火光交织,热闹非凡。
人们在火堆上跳来跳去“燎疳”,母亲还会把擀面杖、菜刀、碗筷、抹布等拿出来在火堆上燎一燎,希望借此消灾避祸,燎去晦气,让年在红红火火中结束。小孩子们欢快地在火堆上跳跃,火星四溅,他们还会跑到邻居家的火堆上继续跳跃,直到全村的火堆都熄灭才肯罢休。
大人们则用铁锹把燃剩的带火星的灰烬轻轻扬起,火花随风飘散,在黑夜里闪出点点亮光,像飞舞的萤火虫,又似烟花般绚烂夺目。这种行为寄托着农人对来年粮食丰收的期望。人们还会依据火星的大小和形状来预测当年的五谷丰稔:火星多而小圆的,预示麦子丰收;小而不规则的,预示荞麦丰收;大而圆的,预示豆子丰收;大而不规则的,预示玉米丰收。其实,火星的形状与烧什么柴火、燃烧程度及抽打方式有关。娃娃们则负责踩灭四处落下的火星,防止引发火灾。当地上没有一丝火星时,“燎疳”活动宣告结束。对大人们来说,燎过疳也意味着过年的一切禁忌都解除了,新的一年又要开始繁忙的春耕了。
“燎疳”在西北各地有不同的叫法,陕西部分地区叫“炼疳”,甘肃庆阳叫“散疳”,宁夏北部叫“燎臊疳”,甘肃白银叫“跳疳儿”或“跳火”,陕北则叫“燎百病”。这一习俗早在清代就有文字记载,西北各地的地方志也多有记载。例如,光绪《甘肃新通志平凉县志》记载:“正月二十三夕,剪纸人刺孔遍身,当门焚草,子女皆绕人跳跃,已而焚纸人,曰‘燎疳’。”民国《隆德县志》记载:“二十三日晚,当门焚柴草,杂以葱皮、纸炮,男女皆绕火跳跃,名曰‘燎疳’。既而扬其灰,名曰‘六谷花’,以占丰年。”
“燎疳”是祛邪禳灾的产物,反映了人类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但在现代社会,青少年虽然参与其中,更多是出于好奇和娱乐,而非像老一辈那样怀着对生活的敬畏和祈愿。这或许也反映了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