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31 阴 周五 千家诗注析 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访袁拾遗①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②。

闻说梅花早③,

何如此地春。

【注释】

①拾遗--官名,管向皇帝提意见之事。左补阙、右拾遗,都是古时言官。其实是装门面的。真的直言,轻则贬官,重则杀头。袁拾遗就以直言被流放。

②流人——现代叫充军。“流”是古代笞、杖、死罪、徙、流五刑之一。

3梅花早——大庾岭的梅花,因南方气候暖和,梅花下十月小阳春时便开花。开时也是南枝先北枝后,所以说悔花早。

【讲析】

走访老友袁拾遗,不想他却充军到岭南去了。会不着叫“不遇” ,这是诗的主题。诗人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首二句直叙其事,末二句微露惋惜之情。好象只不过是说:友人充军去了,当地梅花虽开得早,但终究不如洛阳好。其实这首诗在短短二十个字中有对友人的同情、赞扬、惋惜、慰问,有对李唐王朝的谴责,而以含蓄曲折手法表现之。

洛阳在河南,江岭即大庾岭在江西。首二句以“才子”“流人”见意。才子意外地竟成了流人,就这一正一反的对偶句子,突出了对袁拾遗的遭遇的惋惜,对李唐王朝的谴责。但却就此撇开,三四句分承江岭、洛阳二句,说江岭的梅花早,似乎安慰老朋友,虽说作了流人,但大庾岭还是好地方。把上联的愤懑惋惜强行节制下来。末句又一转,江岭虽好,究竟不如洛阳,有“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王粲《登楼赋》)之慨。但是否又真的认为洛阳好呢?洛阳也不好。袁拾遗不就是在这儿被迫害的么?因此“何如”二字应解为“与洛阳的春天又怎么样呢?”第三句撇开,第四句又收拢。极尽开阖之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