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强势走来
李旦父子们直到公元698年才重获自由,这时的女皇武则天已经走到了暮年。女皇的心里,同样走过了一段彷徨犹豫的心路历程。
武周王朝刚成立的时候,她是铁了心要将江山传给武氏后人的,一度将自己的娘家侄子确定为太子人选,甚至让自己的儿子改姓武。对武氏人员提拔重用,对李氏子孙则大肆杀戮。她想让江山万代都姓“武”,武周王朝的旗帜永远高高飘扬。
然而宰相狄仁杰的一番话却深深击中了她的“七寸”。狄仁杰对女皇说;“陛下,立亲生儿为嗣,您可以千秋万代供奉于太庙,承继无穷;而立侄子为嗣,则从未听说过有在太庙供奉姑母的事。骨肉至亲与外侄相比,孰亲孰疏,相信陛下自有圣断。”
任武则天本事再大,也管不了自己的身后之事。古人对自己的身后之事是看得很重的,死后不能进太庙,这对于她来说是不可接受的。让娘家侄继承皇位的这一严重后果,她不得不认真对待。
万般无奈之下,她不得不重新考虑选择李氏子孙来继承皇位。但这等于是将自己一辈子苦心经营的武周王朝拱手相让,江山仍要改回李姓,尽管心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
女皇在做出将江山还给李氏子孙的决定之后,自己的心理变化也是巨大的,她逐渐意识到究竟还是天命难违,个人的力量在封建礼制面前无疑是渺小的,即使贵为皇帝也一样无能为力。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像男皇帝那样,死后可以江山不改姓。因此她逐渐失去了对朝政的兴趣,对国事也不那么热心了,广置男宠,更加沉迷于声色犬马的糜烂生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公元698年9月,三子李显被再次立为太子,四子李旦被改封为相王,李旦父子在这一刻重获自由,终于可以走出宫外了。这一年李成器20岁,李隆基14岁。可以说,这么多年他们兄弟们一直过的都是囚禁生涯。
岁月不饶人,公元705年初,82岁的武则天一病不起,终于失去了对朝政的控制。同年2月,五位朝廷重臣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将皇位传给了太子李显,即唐中宗。同年11月,一代女皇武则天崩逝,终于在大唐政治舞台黯然谢幕。
历史和武则天开了个巨大的玩笑。尽管她当了15年货真价实的皇帝,掌握帝国最高权力的时间前后更是超过了40年,比秦朝、隋朝的时间都还长,但她开创的武周王朝,却根本不被历史学家们认可,在之后的历朝历代,武周都被看作是大唐王朝的一部分。在她死后,仍是以李家媳妇的身份,和唐高宗李治合葬乾陵,只留下一个无字墓碑任凭后人评说。
对任何历史人物,用简单的伦理道德和是非对错标准去进行评判都是片面、肤浅和极不严肃的,而应该用大历史观,在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历史经纬中去进行综合评判。
公元705年,李隆基已经21岁。长期在危机四伏的险恶环境中长大,使他对权力斗争的可怕与残酷性有了清晰的认识,性格沉稳而内敛,同时也谙熟了军事政变的套路与技巧。他的这一本领,很快就派上了用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武则天这个巨大成功案例的鼓舞下,女性的政治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宫廷之内很多女性都跃跃欲试,纷纷想效仿武则天,过一把皇帝瘾。这其中,就包括唐中宗的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两人一个想学自己的婆婆,一个想学自己的奶奶,野心勃勃,都想当皇帝,于是一拍即合,勾结到一起。
就这样,公元710年,性格懦弱的唐中宗李显在宫中被自己的老婆和女儿毒杀身亡。韦后加紧了篡权的步伐,李唐江山有再次改姓的可能。
这个时候,26岁的李隆基凭借敏锐洞察力和杰出领导才能,终于趁此机会在大唐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他联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果断发动军事政变,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同时将自己的父亲、相王李旦推上皇帝宝座,唐睿宗李旦第二次当上了皇帝。
就这样,具备杰出政治才能、杀伐果断同时又手握重兵的李隆基,一步一步,逐渐向大唐王朝政治舞台的中央强势走来。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集“千古一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