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01:为学的终极宗旨与意义

《大学》01:为学的终极宗旨与意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和意义在于觉察与显明人之为人光明高尚的德性,在于使人革除鄙陋、不断成长,在于使整个人类社会达到至善的境界。

从狭义角度讲,《大学》本身受到时代局限性的限制,服务对象应该是贵族子弟,目的是明晰贵族子弟为学的终极宗旨与意义。伴随时代发展,可以推展到一切学者为学的终极宗旨与意义。

一、大学、小学之别

大学的“大”,古音念作“太”,强调的是人所能提供的终极为学形式。与“小学”相对。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与存世之道。通过“小学”的学习,人得以以人的姿态存之于世。至于存世之人,有什么样的终极目标与意义,以及如何达成这种终极宗旨与意义恰是“大学”应该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已经“饱食终日”,且已具备“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小学的存世之能的贵族子弟而言,意义与价值斐然。

当然,伴随时代发展,人类物质文明不断丰富,原本用以拓展贵族精神世界的小众的精神文明成果也可以推展和惠及整个人类人群。

二、何谓“明明德”

《朱子语类》讲“光明正大者,谓之明德”。“明明德”就是彰显与显明人之为人光明高尚的德性。

“明明德”实际上是对“小学”存世之学的延续。怎样才能彰显与显明人之为人光明高尚的德性呢?恐怕只有不断主动“为学”一条路。诚如孔子所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好学”才能彰显与显明自己人之为人光明高尚的德性。“明明德”为“好学”找到了自主、自觉的意义,是学者主体意识的觉醒。从这个意义上讲,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否,是能否跨过“小学”“大学”之间门槛的根本标志。

三、何谓“亲民”

“明明德”是为自己好的话,“亲民”便是为大家好。

推己及人是关键一环,自己心头有蒙昧需要剔除,他人心头自然也有蒙昧需要剔除;自己身上有忠信的德性需要显明,他人身上也有忠信的德性需要显明。

所谓“亲民”,一方面是“亲亲”的推展,孟子讲“孩提之童吾不知爱其亲者”就是“人之所不学而能”的良能,“亲亲”便是人的良能。由这个不学而能的良能推展到民众便是“亲民”。另一方面,“明明德”解决的是自新的问题,对于民众而言,也有一个革除鄙陋,不断成长的问题。“亲民”的本质意义是待民众如己身,显明自己人之为人光明高尚的德性,爱民众便也去显明民众人之为人光明高尚的德性。地藏菩萨有“地狱不空,我不出地狱”的宏愿,对于“明明德”者而言,也当有这样的觉悟和责任。

四、何谓“止于至善”

处在春秋,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走向与趋势,孔子讲“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老人家希望再造像周初文王、武王时代那样繁荣而有秩序的天下。

面对战国乱局,眼见生灵涂炭,孟子的天下理想是寻找可以以德行仁进而让天下“定于一”的诸侯王,还天下百姓以安宁。

任何时代,作为可能的社会秩序建设者,都有一个根本的社会秩序建设目标。“止于至善”便是学者心中共性的建设目标。让“好善”成为主旋律,成为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秩序的主调。

马克思指出,人的发展的终极归宿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自由人的联合体”,很显然,使社会发展到善的最高境界,是抵达这一归宿的社会秩序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便没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没有所谓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平天下”不是得到天下,能不能得到天下,还有一个机会问题。是不是心怀天下,心中有个怎样的天下,肯不肯为着心中天下的理想样子去尽心竭力?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与实践才是“止于至善”,才是为学的终极宗旨与意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作者:王阳明(明代) 大学之道 问曰:“《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 译文:有...
    汉唐雄风阅读 1,587评论 0 1
  • ----我读《大学》之(2) 文/吴文博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开篇的一句话。...
    东篱文集阅读 21,002评论 1 5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总是习惯把大学时光和青春年华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先说: 我曾...
    仲夏流萤阅读 613评论 7 8
  • 原文 问曰:“《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 阳明子答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
    颖的空间阅读 379评论 0 0
  • 作品原文 大学(《礼记·大学》古本)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知止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6...
    立晟舒适家阅读 608评论 0 1